【水調歌頭】蘇軾 | 全文+翻譯+賞析

文靜
文靜 2025-5-14 43
蘇軾《水調歌頭》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中秋詞之一,本文提供全文原文、白話翻譯、創作背景、修辭技巧分析及名家賞析,帶你全面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背後的深意。
《水調歌頭》是宋代文學巨匠蘇軾於丙辰中秋(1076年)所作的詞,以月亮為意象,寄託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亦展現詞人對人生無常的豁達態度。
全詞融合浪漫想像與現實感悟,感情真摯,意境遼闊,是中國詞壇中秋題材的經典之作。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此詞的原文、白話翻譯、寫作背景、藝術特色及名家賞析。

《水調歌頭》全文與翻譯

【原文】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白話文翻譯】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年的中秋夜,我和朋友們暢飲到天亮,喝得酩酊大醉,寫下這首詞,並寄懷弟弟子由。
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仰望青天發問。 不知道天上的宮殿裡,如今是什麼年份? 我想乘風飛升回到天上, 但又擔心那瓊樓玉宇太高太冷,會讓人無法忍受。 起身在月光下跳舞,影子搖曳生姿, 與人間的快樂相比,哪個更好呢?
月光移動,映照著朱紅色的樓閣, 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窗戶,照著我這個無法成眠的人。 月亮應該不會有怨恨吧?為何它總是在分別的時候才圓滿?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些本來就很難兩全。 只希望我們都能平安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麗的月光。

《水調歌頭》作者介紹: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文壇最重要的文學家之一。他與弟弟蘇轍、父親蘇洵並稱「三蘇」,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文、書、畫皆具極高成就,是典型的文藝全才。
蘇軾在宋仁宗嘉祐年間考中進士,早年支持變法,但後來轉為反對王安石新法,因而多次被貶,仕途坎坷。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後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其後又被貶至惠州、儋州等地,直至晚年才被召回朝廷,不久病逝於常州,享年64歲。
蘇軾的詞風開創「豪放派」,不同於婉約詞人,他善於在詞中融入哲理、情感與時局,代表作除了《水調歌頭》外,還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蘇軾的一生充滿波折,但他始終保持豁達的人生觀。他的詩詞中既有對人生無常的思考,也有對自然與友情的熱愛,這些情感在《水調歌頭》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水調歌頭》創作背景與寫作動機

《水調歌頭》創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當時蘇軾任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太守。這年中秋,他在當地與友人歡聚暢飲,一直飲至天亮,情緒激昂之下,寫下這首詞。詞前小序交代得十分清楚:「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首詞不單是賞月抒懷,更蘊含著強烈的「思親」之情。蘇軾與弟弟蘇轍感情深厚,當時已經分別六年。蘇軾原在杭州任通判,後為了靠近弟弟,請求調任至北方的密州,儘管地理距離縮短了,但仍無法見面。
中秋本是團圓之夜,但蘇軾卻與弟弟天各一方,心中自然愈加思念。於是他借月抒懷,將對弟弟的思念寄託於詩詞之中,並進一步提升至對人生無常與宇宙永恆的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蘇軾的仕途此時正處低潮,他被貶至地方任職,遠離朝廷,仕途失意,情感孤獨。但即便如此,他仍在詞中展現出曠達的人生態度,這份灑脫與豁達,正是本詞最令人動容之處。

《水調歌頭》結構與內容分析

《水調歌頭》全詞分為上下兩片,各有明確的主題與情感轉折:

🔹 上片:乘風問月,徘徊理想與現實之間
詞一開首便以設問展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這種仰天而問的方式,繼承自李白《把酒問月》的浪漫傳統,展現詞人對宇宙、時間本源的探問,也象徵人面對命運時的無力與好奇。
接下來,詞人幻想能夠「乘風歸去」,回到天上的「瓊樓玉宇」,然而他立刻又現實地考慮「高處不勝寒」,從而打消了超脫的念頭,回到人間。
整段充滿仙氣與哲理,描寫人世雖不如意,但總好過孤冷的仙界,突顯出蘇軾面對現實的不逃避與曠達胸懷。

🔹 下片:寫月懷人,從離愁到祝福
由浪漫幻想轉回現實情境,詞人寫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動,靜靜灑落在窗戶與樓閣間,也照亮了詞人夜不能寐的身影,暗示出他內心的落寞與不眠。

接著他用輕歎的語氣提出人生難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是全詞情感的轉折點,也是千古傳誦的哲理句,表達了詞人對人生無常的體悟。

最後兩句: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將個人情感昇華為普遍人性的祝福,亦成為後世中秋團圓的象徵語。

《水調歌頭》寫作手法

🔸 1. 設問與反問
開篇以連續設問鋪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這種反問不為求答,而是製造思辨空間,引領讀者從賞月之情走向對時空與生命的追問,營造出浪漫與哲理兼備的氛圍。

🔸 2. 虛實互補
虛: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實: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上片是幻想中仙境的描繪,下片則轉為現實中的失眠與孤寂。虛實互補,深化了主題,也揭示出詞人雖有浪漫幻想,最終仍歸於人世的理智選擇。

🔸 3. 以月為主線
整首詞從「明月幾時有」到「千里共嬋娟」,始終圍繞「月」這一核心意象展開。月亮既是自然景象,也是思念與哲理的象徵,詞中屢屢借月映照內心,使全詞情感一以貫之、收放自如。

🔸 4. 用典
如開首「把酒問青天」即呼應李白《把酒問月》,而「瓊樓玉宇」「乘風歸去」等則取材自道家與神仙傳說,既有文化積澱,又貼合主題,讓詞意更顯典雅。

🔸 5. 語言通俗質樸,哲理寓於生活
蘇軾一反詞壇綺靡婉約之風,用語平易近人,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道盡人生況味,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金句。語言中正平和,卻能打動人心。

《水調歌頭》賞析

🔸 1. 名家評價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詞至東坡,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寄慨無端,別有天地。」
點出蘇軾開創了不同於柳永、李清照的豪放詞風,詞中既有家國之思、哲理之悟,更超越個人抒情,展現開闊心胸。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餘詞盡廢。」
此評語雖誇張,卻凸顯本詞在中秋詞中的地位,堪稱獨步古今。

🔸 2. 文化意義與流傳影響
  • 📌 中秋節指定金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已成中秋節最常引用的祝福語,象徵團圓與思念。
  • 📌 學校課文經典:本詞長期被收錄於中學國文教材中,學生熟讀成誦,是啟蒙詩詞之作。
  • 📌 音樂與戲劇改編:如王菲所演唱的《但願人長久》,即改編自本詞,將古典詞意融入現代流行音樂,再度掀起經典熱潮。
  • 📌 文學模仿與創作:歷代文人,如黃庭堅、趙秉文等皆以《水調歌頭》為詞牌寫作,延續其風格與精神。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