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為友人杜少府遠赴蜀中赴任而作的五言律詩。全詩風格清新豪放,突破中國古詩中離別必哀的傳統,以曠達情懷書寫友誼,開創一種豁達送別的新風貌。詩中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千古流傳的友情象徵。 本文將逐步解構本詩的全文、語譯、技巧與藝術價值,讓你從經典詩中讀出真正的灑脫與深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與翻譯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白話文翻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長安城樓屹立在三秦大地的中央,放眼望去,遠方蜀地的五個渡口已在風煙中隱現。 我和你離別時的心情格外深刻,因為我們同樣是為官漂泊的旅人。 只要天下之內有真正的知己,即使相隔天涯,也如近鄰一般親近。 請不要在岔路口流連惜別,像小兒女那樣淚水沾濕衣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介紹: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山西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青年詩人之一,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王勃天資聰穎,年少成名,六歲能文,九歲能詩,少年時即參加科舉並中第,深受器重。 他最初任職於太常寺,後擔任沛王府修撰,仕途雖有起伏,但文名早已響徹朝野。不幸的是,他在26歲那年,因溺水意外英年早逝,令後人無限惋惜。然而,即便人生短暫,王勃留下的詩文卻影響深遠,為唐詩繁榮奠定了基礎。 王勃詩風反對當時文風浮靡、拘泥格式的「上官體」,主張內容應真摯、語言應自然。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僅是初唐詩風轉型的代表,更因其曠達胸襟與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被譽為歷代送別詩之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創作背景與寫作動機 這首詩是王勃在長安為一位姓杜的友人即將前往蜀州赴任時所作,以明朗、豪邁的語調書寫離情,鼓勵人在萬里之外仍要堅信友情常在、心靈相通。 根據文獻記載,杜姓友人即將離開長安,奔赴西南蜀地,王勃寫下這首詩為他送行。當時的王勃正因仕途不順而旅居長安,與杜少府同樣是「宦遊人」,兩人惺惺相惜。 在中國古代,離別詩多以哀愁感傷為主,但王勃卻一反常態,以明朗、豪邁的語調書寫離情,既抒真摯友情,又表現出超脫情懷。他筆下的送別不只是個人的情感表達,更上升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鼓勵人在萬里之外仍要堅信友情常在、心靈相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內容分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詩人以長安城作起點,鋪陳空間場景。「三秦」代指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五津」則象徵杜友所往的蜀中,構築出自長安遙望蜀地的壯闊視野,寓意離別之遠。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強調兩人同為在外為官、客居異地者,因此送別更添惺惺相惜之情。情感不是普通朋友之別,而是同道者的惜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本詩最著名之句,提昇了整體情感格局。即使天各一方,只要心有知己,空間便不再是距離。表面是慰勉好友,實際是詩人自我勉勵與人生哲學的展現。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結尾語氣一轉,不再感傷,而是以成熟者的姿態勸慰朋友,別因離別而哭泣,反襯出一種灑脫而有情的告別方式,與全詩語氣完美呼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修辭手法技巧 1. 破題立景 首句便借助「三秦」與「五津」這類地名,塑造出長安與蜀州的遙遠距離,也為送別營造大氣場面。 2. 景中有情 「風煙望五津」不只是寫景,更帶有淡淡的離愁;「歧路」、「沾巾」不只是畫面,也是情緒的具象表達。 3. 借典 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化用自曹植《贈白馬王彪》,而「無為在歧路」則源自《孔叢子》,點出詩人對人生理想與友情的堅持。 4. 語言平實自然,風格豪放曠達 與盛唐絢麗風格相比,王勃的語言清淡簡約,卻蘊含深厚情感,極富力量,為初唐詩風打開新局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賞析 本詩自問世以來,歷代評家皆高度評價: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稱本詩為「五言送別詩之最」 📌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讚其「氣象開闊,有擘畫千里之勢」 📌 現代語文教材將此詩選為必讀篇章,「海內存知己」更成為中秋、送別等節慶引用頻率極高的文化符號 此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常用於象徵跨越國界的友誼與信任,延伸了詩的現代價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僅是王勃的代表作,更是一首詩心浩瀚、情意真摯、格局高遠的送別詩。它打破「離別即悲」的傳統格局,將友情昇華為心靈共鳴、精神連結,讓人即使在「天涯」也不覺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