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DSE 中文卷二作文題目示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長|不乾淨的衣服與窗子)

文靜
文靜 2024-3-11 24,522
2013 年 DSE 中文卷二作文題目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長: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及「不乾淨的不是別人的衣服,而是自己的窗子」。AfterSchool為你提供完整解題思路、示例範文。
2013 年 DSE 中文卷二作文題目分別為:
題目一:「我曾參與一次活動,當中的經歷令我覺醒過來,明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理。」根據以上描述,試以你的經歷和體會,寫作一篇文章。

題目二:「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試就個人對這句話的體會 ,以「成長」為題,寫作一篇文章。

題目三:「今早媽媽打掃的時候,瞄一瞄玻璃窗外鄰居晾曬的衣服,便批評道:『看,那新鄰居真馬虎!衣服還是污漬斑斑,洗得一點也不乾淨。』女兒聽後,一言不發,走到窗前仔細打量,隨即抹掉窗上的灰塵,說道:『這不就乾淨了嗎?』媽媽恍然大悟,不乾淨的不是別人的衣服,而是自己的窗子。」試就這個故事對你的啓發,寫作一篇文章,談談如何消除偏見。
AfterSchool為你逐題分析解題思路,並提供示例範文俾同學仔參考!
喺學習零散嘅新知識之前,有冇諗過需要先建立一個系統性嘅學習模式?我係文靜,多年來透過DSE中文補習幫助學生輕鬆取得大學入場券。想知道我嘅教學理念同往績,即撳:中文補習名師 文靜 | AfterSchool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解題思路|示例範文)

1. 分析:
   - 題目要求描述一次參與活動的經歷,並探討如何從中體悟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 你需要回顧自己參與的特定活動,這可能是一次志願服務、社會互動、團隊合作,或者其他社交經歷。
2. 關鍵字意思: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味著不要對別人做你不願意被對待的事情,是倫理道德的基本原則。
3. 解題思路:
   - 開頭:簡要介紹你參與的活動,包括地點、時間、目的等,引起讀者對你的經歷的興趣。
   - 主體段落:描述你在活動中的具體經歷,包括什麼事情讓你有所體悟,為什麼這個經歷讓你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重要性。
   - 分析:解釋你的體會如何改變了你對待他人的方式,或者如何影響了你的價值觀。
   - 結論:總結你的文章,強調你的覺醒經歷如何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活教訓。
4. 寫作角度:
   - 這是一篇個人經歷分享的文章,你可以用第一人稱角度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 強調你的成長和改變,以及這次經歷對你的影響。
5. 寫作提示:
   - 謹記講故事的技巧,包括情節、角色和對話,以使你的文章更具吸引力。
   - 使用具體的例子和情感描寫,以讓讀者更容易共鳴。
   - 考慮分享你在活動中遇到的具體困難或挑戰,以突顯你的成長和改變。
   - 最後,確保文章有一個清晰的主題,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並闡述你是如何領悟到它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作例子:
那一天,太陽高掛在蔚藍的天空,微風輕拂著金色的沙灘,伴隨著潮水的拍打聲,我踏上了一場潛水活動的旅程。從未想過,這次經歷將成為我生命中一個深刻的轉捩點,引領我進入了一段關於人類與自然界互動的反思之旅, 更明白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這是一個由環保組織舉辦的活動,旨在增強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認識,並提倡海洋保護。我充滿期待地參與其中,當下絲毫不知道這次活動將如何影響我的人生觀。當我乘著船來到海中心,便瞬間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海洋的廣闊藍色無邊無際,清澈的水面下是一個神秘的水世界,魚群在水底穿梭,一切是如此的美妙,令人陶醉。
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奧秘,體驗海底的奇妙。當我潛入其中,海底的世界宛如童話中的仙境。在蔚藍的海水中,五顏六色的珊瑚搭配各種奇妙的海洋生物,它們的生態系統是大自然最精湛的藝術品。
海龜是我一直以來的最愛,它們的緩慢而優雅的動作令我著迷。我看到一隻巨大的綠海龜悠然地在珊瑚叢中穿梭。牠的身體上布滿了綠色的鱗甲,眼睛深邃而聰明,仿佛是上帝親手雕刻的珍寶。隨著潛水深度的增加,我們進入了更加神秘的海底世界。在一處珊瑚洞穴中,我們發現了一群小丑魚。牠們總是顏色鮮艷,擁有令人難以忘懷的笑容。當我們靠近時,這些小丑魚開始跳舞,彷彿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它們的活潑舉止和繽紛的顏色,讓我忍不住露出了一個笑容,彷彿我們正在參加一場海底的派對。
然而,隨著我慢慢游近岸邊,我開始注意到海洋中的生物,特別是珊瑚和海龜,它們所處的環境和生存空間正在受到極大的威脅。海洋中的珊瑚礁正逐漸變得灰白且枯萎,而海龜的數量也在驚人地減少。只見其中一隻海龜的身上布滿了傷痕,牠的背上甚至有一塊明顯的傷口,應該從漁網掙脫時留下的痕跡。
當我們結束潛水回到海灘時,我的心情充實卻複雜。我和一眾潛水者與導師分享著彼此的觀察和感受,討論著海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我們意識到,縱使海底世界感覺離我們那麼遠,但其實自己都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我們每天使用的塑料產品最終都會流入海洋,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我們每次選擇吃海鮮,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過度捕撈的行為。我發現,我們無法將責任完全歸咎於他人,因為我們自己也在造成這一切。
這讓我深深反思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它教導我們不要對別人做我們不願意被對待的事情。當我想到這一原則時,我明白了我們對待自然界的態度應該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不願意看到海洋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我們就不應該參與對它的破壞。
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改變我的生活方式,減少對海洋的負擔。就比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嚴格節制對海鮮的消費,並積極參與環保活動。這些改變雖然微小,但我相信每個人的努力都有助於改善我們對待自然界的方式。
同時,我也開始分享我的觀點,鼓勵他人對海洋保護議題加以關注。我相信教育和意識提升是實現真正變革的關鍵。我不再覺得自己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積極參與者,參與到保護我們寶貴的自然環境中。
這次活動讓我覺醒過來,明白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理的深刻含義。我們必須以同情和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然界,就像我們對待自己和他人一樣。如果我們不希望看到自己受到傷害,就不應該對待地球和其中的生物不負責任。這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道理的真正體現,它教導我們要尊重和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因為我們的行為對整個生態系統和地球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它也啟發了我,鼓勵我積極參與環保事業,將這個重要的信息傳達給更多人,以期改變我們對待自然界的方式,實現更美好和和諧的未來。

成長: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解題思路|示例範文)

1. 分析:
   這句話強調了孩子不應被視袖被動接受知識和價值觀的容器,而應被看作潛在的力量和潛能,需要被激發和培養,讓他們自己發展出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生活方式。這個觀點涉及到教育、成長、自主性等多個層面。
2. 關鍵字意思:
   - 「孩子」:指年輕人,特別是在他們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   

- 「填滿的瓶子」:象徵著強加於孩子的知識和價值觀。   

- 「燃燒的火焰」:表示孩子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自主發展狀態。
3. 解題思路:
   - 開頭可以引用這句話,然後簡要解釋它的意義。
   - 接下來,可以談論自己的成長經歷,特別是在教育和家庭環境中的影響。
   - 探討自己如何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思考和行動,以實現個人目標和抱負。
   - 討論這個轉變如何塑造了自己的價值觀、信仰和人格,以及對未來的影響。
4. 寫作角度:
   - 可以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
   - 也可以從教育體制或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討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
   - 強調個人對於自主性、獨立思考和自我實現的看法。
5. 寫作提示:
   - 結構要清晰,包括引言、主體段落和結論。
   - 使用具體的例子和故事來支持你的觀點。
   - 強調自己的轉變和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刻。
   - 不僅僅關注個人,也可以引入一些普遍的觀察,例如社會對於孩子成長的期望,或者教育體制的改革。
   - 最後,強調對未來的展望,表達對於繼續發展和成長的信心。
《成長: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寫作例子:
當我們思考一個孩子,往往會想像他們為一個尚未完成的畫作,等待著被著色和填滿。我們傾向於將他們視為無知、無經驗的空白,等待成年後,由我們長輩們以知識、價值觀和經驗將他們「填滿」,就像將寶石置入一個盒子中。然而,孩子絕不是被動的容器,而是蘊藏著內在火焰的主動實現者。
「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成長的旅程,就像歷史上一些偉大的人物所展示的,總是伴隨著自我發現和獨立思考。亞里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和學者,被認為是西方思想的奠基者之一。然而,他的成長旅程並不是被動的知識灌輸,而是對問題的主動探索。他的老師柏拉圖引導他思考,而不是直接傳授知識。亞里士多德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天賦和興趣,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一支燃燒的火焰,點燃了知識的蠟燭,照亮了智慧的道路。
在近代歷史上,我們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艾薩克·牛頓,被譽為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也經歷了類似的成長之旅。他的童年並不是充滿了優秀的教育和知識,而是在農村度過的簡樸生活。然而,他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他成為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他通過自己的實驗和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這些成就不僅改變了科學,也改變了整個世界。牛頓不僅僅是一個被填滿的瓶子,而是一場知識的爆炸,一場靈感的火焰。
這些歷史上的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不應該被局限於被動地接受知識和價值觀。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成為自主思考的個體,發掘他們自己的興趣和獨特的天賦。這需要一種開放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們空間,讓他們自己探索、犯錯和成長。
教育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不僅僅是提供答案。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啟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正如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所做的,他並不直接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啟發式的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此外,家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父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導師和支持者,而不僅僅是控制者。他們應該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意見,讓他們參與家庭決策,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樣的家庭環境可以培養出堅韌的性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育和家庭的支持下,孩子們可以像亞里士多德和牛頓一樣,成為燃燒的火焰,點燃知識的火花,改變世界的未來。他們不僅僅是被填滿的瓶子,而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發現者。他們的成長之旅將成為一場冒險,一場探索未知的旅程,一場自我實現的征程。
總之,這句話「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提醒著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成為自主思考的燃燒之火。成長的過程應該是一場啟發和自我發現的旅程,讓孩子們能夠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塑造他們的未來。正如亞里士多德和牛頓所示,真正的成長不是等待被填滿,而是渴望燃燒,發光發熱,改變世界。

不乾淨的衣服與窗子(解題思路|示例範文)

1.分析:
這篇文章的核心是探討故事所帶來的啟發,即如何消除偏見。故事中,一個假設情境呈現出偏見的存在,但最終引導讀者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觀點。
2.關鍵字意思:
- 偏見:主觀的、不公平的看法,通常基於刻板印象或先入為主的觀念而不是事實。

- 消除:指的是去除或克服某種問題或障礙,這裡特指去除心中的偏見。
3.解題思路:
- 引入情境:開篇時,簡要描述故事情境,但不需要詳細敘述母女對話,以便引入偏見的存在。
-剖析偏見:討論偏見的本質,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個人和社會的負面影響。
-啟發思考:強調故事中的轉折點,即在認識到偏見存在後,人們應該如何反思和改變自己的看法。
-提出解決方案:探討如何消除偏見,包括尋求多元觀點、教育自己、尊重他人的差異等方法。
-強調寬容和理解:結尾處,強調了寬容和理解的價值,並鼓勵讀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消除偏見,從而促進更多的寬容和理解。
4.寫作角度:
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的角度寫作均可,但文章的重點應放在故事所啟發的思考上,而不是故事本身。
5.寫作提示:
-使用清晰且引人入勝的語言,讓讀者能夠理解和共鳴。
-引用相關的例子或研究,以支持你的觀點。
-結構清晰,確保文章有引言、主體和結論部分。
-最後,強調希望和正向的訊息,鼓勵讀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消除偏見,並促進更多的寬容和理解。
《不乾淨的衣服與窗子》寫作例子:
在一個寧靜的早晨,母女之間的一個小互動引發了深刻的反思,這個故事或許簡單,但在其簡約之下,蘊含了一則關於偏見和寬容的教訓。這個故事鼓勵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看法,提醒我們不應輕率對待他人,更要學會擺脫偏見的框架,以更開放、更寬容的心態看待世界。
偏見,這個詞彙隱藏在我們的心底,默默影響著我們的觀點與行為。這種心理現象時常促使我們對陌生事物或不同觀點持有刻板印象,而不去深入了解。雖然這是一個人性固有的特徵,但正是這種偏見,往往成為了人際關係的絆腳石,亦是社會和平的障礙。
當我們反思偏見的本質時,不難發現它們通常滋生於無知與刻板印象之中。我們面對陌生的事物或不同的觀點時,往往因恐懼而不敢深入了解,結果就是建立了一個扭曲的、片面的認知,這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這些偏見可能因文化差異、性別、宗教、種族、經濟狀況等種種因素而產生。所以當我們遇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因對其文化知之甚少,就對其持有刻板印象,錯誤地評價他們的行為和價值觀。
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當我們看到一位女性戴著一頂傳統的頭巾,我們可能會因此產生刻板印象,認為她可能來自一個保守的宗教背景,並對現代價值觀持保留態度。這種印象可能會使我們在與這位女性互動時,對她的期望和態度受到影響,甚至影響我們是否願意與她建立深入的關係。然而,這樣的判斷通常是不正確的,因為一頂頭巾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性格、信仰或價值觀。這種刻板印象反映了我們的無知,因為我們沒有深入了解這位女性的背景和觀點。
然而,這個故事也教導我們,偏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通過自我反省和學習來消除它。正如故事中的女兒所做的那樣,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偏見時,我們應該勇於反思,不僅僅是指責他人。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看法,如何主動尋求更多的了解。這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新的信息和觀點。我們可以閱讀、旅行、與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減少無知,從而減少偏見。
就比如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對某個群體有刻板印象,我們可以主動尋求機會去了解他們的經歷和觀點。例如,如果我們對一個特定宗教持有刻板印象,我們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參加宗教對話活動,或與該宗教信仰者交流,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和交流,有助於改變我們的看法,並減少偏見的影響。
教育在消除偏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教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宗教和價值觀之間的差異,並培養尊重和寬容。教育應該強調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學生能夠欣賞不同觀點,並學會與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教育應該強調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學生能夠欣賞不同觀點,並學會與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其他文化的飲食、音樂、藝術等,從而培養他們的開放心態和寬容。教育應該強調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學生能夠欣賞不同觀點,並學會與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的教育不僅有助於減少偏見,還能夠促進和平共處和社會凝聚力。
在這個故事中,母女的情節只是引子,然而,它帶給我們的啟發卻是無窮的。改變自己的看法並不總是容易的,但它是必要的,以建立一個更加寬容和理解的社會。因此,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他人的差異,並始終追求寬容和理解,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共存和共融。只有當我們明白偏見的危害,並積極採取措施消除它時,我們才能實現更美好的未來。所以,讓我們以寬容的心態,努力消除偏見,為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貢獻一份力量。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