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係龍應台嘅一本散文集,以溫暖且細膩嘅筆觸,記錄了她與父親、孩子之間的相處點滴。
全書通過「目送」這一主題,描繪出人生中那些揮之不去的背影,展現了作者對生命無常和親情深刻的思考。
目錄
《目送》故事簡介
《目送》以作者龍應台的真實經歷,描寫了她如何從孩子的陪伴者成為旁觀者,從父親的孩子變成送別者。整本書透過「目送」這一主題,展現了親情中的分離與人生中的告別。
故事從兒子華安上小學的第一天開始。她牽著孩子的手,穿過街道,把他送到學校。在開學的校園裡,孩子怯怯的目光、五顏六色的書包、急促的鈴聲構成了一幅熟悉的畫面。然而,當孩子走進校門,漸漸消失在視線裡,母親的心中充滿不捨。這一幕是每位父母都可能經歷過的片段——那一刻,孩子開始成長,而父母只能目送。
隨著時間推進,兒子長大了。他十六歲時到美國作交換生,母親送他到機場。告別時,華安已經比母親高出許多,擁抱間的疏離感讓人感到微妙。作者目送兒子在檢查口排隊,眼睛一刻不停地跟隨他的背影,但兒子始終沒有回頭。那一刻,她理解到,孩子的世界開始有了他自己的方向,而她的角色,更多是守望而非參與。
故事的另一條線是關於龍應台與父親的關係。當年父親用老舊的小貨車送她到大學報到,當他略帶歉意地說「這車不適合送教授」,那份小心翼翼的自尊讓人動容。然而多年後,父親老去,健康每況愈下,坐在輪椅上的身影,與當年的父親截然不同。最終,父親的離世讓她目送的場景達到了終點:火葬場裡,棺木緩緩推向火爐,她站在那裡,深深地凝視,這是她最後一次目送父親。
全書以一段總結性的反思結尾:「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你和他的緣分,就是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直白卻深刻,點明了親情中無法避免的分離。我們與親人之間的緣分,也許就是一次次的陪伴與告別,而這些「目送」便構成了生命的全部。
《目送》作者創作背景
作者背景
龍應台是當代華語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散文作家,生於台灣,後旅居歐美,這種跨文化的生活經歷使她的文字既深具中國文化的根基,又具有國際視野的深度。她以犀利的社會觀察與細膩的人文情懷著稱,代表作品包括《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
身為女性,龍應台的創作不僅限於書寫女性視角,而是關注社會與家庭、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作為母親,她以真摯的文字描繪親子間的情感聯繫;作為女兒,她記錄了與父母間的無聲告別。
創作背景
《目送》創作於2000年代中期,正值龍應台步入人生的中後期。作為一位母親,她的孩子正逐漸步入成年,與她的生活越來越遠;而作為一位女兒,她的父母已垂垂老矣,逐漸離她而去。這樣的生命經歷,使她在回顧自身人生時,感受到親情與生命的流逝。
這部作品的誕生,也受到當時社會背景的影響。2000年代是華人世界快速現代化的時期,家庭結構和傳統價值觀都面臨著衝擊。在這樣的時代中,龍應台用她的筆,為讀者尋找生命的定義以及親情的永恆價值。
書中每個場景的描述,無論是送兒子上學、到機場送行,還是陪伴父親的最後旅程,都不僅僅是個人經歷,而是普遍情感的象徵。這些細節在告訴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時代如何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告別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目送》中心思想
《目送》的核心思想圍繞著「親情中的告別」,無論是作為母親、女兒還是旁觀者,作者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必然進程是分離與目送。書中反覆出現「背影」的意象,象徵了親人之間漸行漸遠的命運。
從孩子上小學時的回頭,到遠赴國外留學的不再回首,龍應台細膩地刻畫了母子間漸行漸遠的過程。而在父親的故事中,她以女兒的視角,目送父親從健康到衰老、最後離世。這些日常場景中的「目送」,體現了生命的脆弱與必然。
《目送》讀後感範例
【目送背影,珍惜當下】
讀完龍應台的《目送》,心中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觸。這本書沒有複雜的情節,只有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場景,卻讓我無法釋卷。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作者講述了目送孩子成長、父母衰老的過程,平靜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沉的情感,讓人不得不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書中的每一個片段都貼近生活:從孩子第一次背著書包進校門,到離家出國留學,再到父親用小貨車送她上大學,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卻蘊藏著無限的深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機場目送兒子離開的場景。她期待著他回頭看自己一眼,但他沒有。這一瞬間,我深刻體會到親情中的一種無奈——孩子的成長注定會遠離,而我們能做的,只有站在原地,靜靜地看著他向前走。
另一個讓我深受觸動的場景是她送別父親的最後一程。火葬場的畫面雖然冷峻,卻將親情的深沉表達得淋漓盡致。她寫道:「我希望記住這最後一次的目送。」這樣的句子雖然簡短,卻蘊含著難以言喻的感傷。每個人都會面對親人的離去,這樣的目送是一種永別,但也是對親情的最深刻告白。
龍應台用平實的語言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作為子女,我們總認為父母的陪伴是理所當然,往往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書中的父親,從年輕時的堅韌到老年的無助,這些變化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在不經意間錯過了與父母相處的珍貴時光?我是否對他們的愛表達得足夠清楚?每一次目送背影的時候,我是否明白,這可能是一次無法挽回的告別?
《目送》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理解親情,更是如何去珍惜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無論是陪伴孩子成長,還是陪父母走過餘生,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卻也是短暫的。目送並不是冷漠的旁觀,而是一種深刻的愛——接受成長與分離的必然,同時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那些仍在眼前的風景。
如果有一天,我也將成為那個被目送的人,我希望能坦然微笑,因為我珍惜過,也付出過。正如書中所說:「不必追。」這句話的背後,既是放手的智慧,也是對愛的最終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