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語譯+主旨+考核重點分析

文靜
文靜 2024-12-19 31
深入解讀王安石名篇《傷仲永》,提供全文語譯、技巧分析、以及賞析重點,探討天賦與後天教育的深層意義,助讀者輕鬆理解文意。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經典散文之一,選自《王臨川集》。文章通過描述一位天賦異稟的神童方仲永,從少年時天資聰慧、才華橫溢,逐漸淪為平凡的過程,深刻揭示了後天教育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王安石以簡潔生動的文字,從事件敘述到理性議論,層層遞進,寓意深遠。
本文將從內容介紹、全文語譯、技巧分析及賞析等多角度解讀這篇文章。

《傷仲永》原文及語譯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語譯
金溪縣有一位叫方仲永的村民,世代以耕田為生。方仲永五歲時,從未接觸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求用它。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向鄰居借來文房四寶,他隨即寫下一首四句詩,並且自己為詩取名。他的詩以孝敬父母、團結宗族為主旨,傳到全鄉的秀才那裡觀看。從此以後,他只要指著某物作詩,立即完成,其文采和條理令人驚嘆。同鄉的人對他感到驚異,漸漸地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甚至出錢求購他的詩。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天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鄉民,卻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他的事已經很久了。在宋仁宗明道年間,我隨父親回家,在舅舅家見到他,那時他大約十二三歲。我請他作詩,已經不能如當初的傳聞般出色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返回,再次到舅舅家,詢問他的情況。有人說:「他已經和普通人無異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聰慧才智,是上天所賜的。他的天賦才智,比一般人優秀得多,但最終變成普通人,是因為後天教育不足。像他這樣天資聰慧的人,尚且因未接受後天教育而成為平庸之人。那些沒有天賦才智的人,本來就是普通人,若後天再不努力學習,能僅僅成為普通人就已經不錯了。

《傷仲永》背景介紹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於江西撫州臨川,自幼博覽群書,以文才和治國之才著稱。王安石曾推動變法,致力於革新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但因變法阻力重重,最終以失敗告終。他的文學作品以散文和詩歌為主,風格簡練有力,常透過身邊的人事物來表達深刻的哲理。《傷仲永》即是其代表作之一。
創作背景
《傷仲永》選自《王臨川集》,這是一部王安石詩文合集。文章寫於慶曆三年(1043年),當時的王安石年僅23歲,剛剛進士及第,滿懷理想與抱負。他在文中記錄了一位神童方仲永從天賦過人到變為普通人的經歷,通過具體事例闡述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既是對天賦與教育辯證關係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折射,意在勸諭人們珍惜學習機會,不可自滿於天賦。

《傷仲永》寫作技巧分析: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敘事開篇
介紹方仲永的背景和天賦異稟的事跡,展現他幼時超凡的才華。
以具體事件開篇,為後文的議論鋪墊。文章用「忽啼求之」和「指物作詩立就」等描寫,迅速勾勒出仲永神童的形象,吸引讀者興趣。
伏筆:「不使學」暗示了仲永最終才華泯滅的原因,為後文發展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第二段):人物轉變
描述方仲永隨時間推移,才華逐漸消失的過程,從十二三歲「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七年後「泯然眾人」。
以時間的變化呈現仲永從天才到平庸的對比,強化讀者的印象。這一段具有過渡性質,銜接敘事與議論部分,為後文的說理提供事實依據。
第三部分(第三段):深入議論
以方仲永的事例為基礎,展開對「天賦與後天教育」的議論。作者指出仲永「受之天」卻「不受之人」,最終才華盡失,並進一步討論沒有天賦的人若不努力學習更難有成就。
總結全文主旨,深化「後天教育重要性」的論點。結尾的反問句「得為眾人而已邪?」以疑問強化語氣,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傷仲永》寫作技巧分析:語言特色

1. 用詞精煉
文章中的許多用詞表意準確且具有豐富的內涵,讓文字簡潔卻不失深意。例如:
  • 標題中的「傷」字,既有感傷之意,也有責備和警醒之意,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 「泯然眾人矣」中的「泯然」形象地描述了才華消失的狀態,突出了方仲永的天賦被荒廢的可惜。
2. 句式靈活多變
文中交替使用短句和長句,形成節奏感,讓敘事和議論更具層次。
  • 短句:如「忽啼求之」「泯然眾人矣」,簡潔有力,強調重點。
  • 長句:如「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用長句表達複雜的邏輯關係,使議論部分條理分明。
3. 寓理於事
全文以方仲永的故事為載體,先敘事後議論,用事例支撐觀點,讓文章富有說服力。
如第一段描述仲永的才華和第二段記錄才華的消逝,為後文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使讀者自然地接受文章主旨。
4. 變化詞性,活用詞語
例如「稍稍賓客其父」中的「賓客」名詞作動詞使用,表現出鄉民對方父親的重視,增強了語句的生動性。
「父利其然也」中的「利」也由名詞變為動詞,用以凸顯方父的逐利心態,進一步暗示方仲永才華被父親耗盡的原因。

《傷仲永》寫作技巧分析:議論層次

1. 開門見山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開篇直接肯定方仲永的天賦才智是上天所賜,比普通人優秀得多,這為後文論證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奠定基調。
作用:以「受之天」點出天賦,吸引讀者關注「天賦+後天教育」的辯證關係。
2. 對比論證:天賦與教育的互補性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指出方仲永的天賦雖遠超常人,但由於未接受後天教育,最終淪為平庸。這一對比論證顯示,即使天資過人,缺乏後天學習也難成大器。
作用:用事例說明「天賦不等於成才」,為後文的總結鋪墊。
3. 推及普遍現象:無天賦者的困境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進一步討論沒有天賦的人,若後天不努力學習,更不可能超越平庸。這層議論將問題從個例推廣到普遍現象,具有警醒作用。
作用:加深主題,讓讀者明白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不僅適用於天才,也關乎普通人。
4. 結論與反問:強化主旨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文章以反問句結尾,強調「沒有天賦又不努力學習」的後果。這句話語氣強烈,發人深省,激發讀者反思自身是否珍惜後天學習的機會。
作用:結尾反問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讓讀者在思考中領悟主旨。

《傷仲永》賞析與深度解讀

1. 天賦與教育的關係
  • 天賦並非成才的唯一條件
    即使擁有與生俱來的才華,若後天缺乏教育和培養,終將無法充分發揮潛力。方仲永年幼時天資聰穎,但由於父親的短視,放棄了學習機會,才華逐漸消逝,最終「泯然眾人」。

  • 後天努力的重要性
    文章進一步指出,對於天賦平平的人而言,後天的努力更是不可或缺。如果既無天賦,又不努力學習,只能停留在普通甚至低於普通的水平。
2. 王安石的教育觀
  • 批判短視教育
    方仲永的父親因貪圖眼前利益,將兒子的天賦作為謀取金錢的工具,忽視了教育的長期價值。這一批判影射了當時社會上一些父母的短視行為。

  • 提倡全面教育
    王安石認為,教育不僅能彌補天賦的不足,更是發掘個人潛力的關鍵手段,這在現代仍具有啟發意義。
3. 情感與價值的共鳴
  • 感傷與警醒並存
    標題中的「傷」蘊含了作者對方仲永才華被浪費的惋惜,也包含了對當時社會忽視教育的批判。

  • 警示世人
    文章的結尾反問發人深省,勸諭讀者珍惜學習的機會,不要因短視而荒廢了人生的可能性。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