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一首示子姪》是清代學者彭端淑所作,旨在勉勵子姪輩勤奮學習,不受天資限制,透過堅持與努力達成目標。文章以簡潔有力的語言,透過論述與寓言故事相結合,生動地闡述「學習與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努力」的道理。 本文將從內容介紹、全文語譯、技巧分析與賞析等角度,全面解析這篇勵志名作。 《為學一首示子姪》全文與翻譯 【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白話文翻譯】 世上的事情,真的有難或易之分嗎?如果願意去做,那麼即使是困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但如果不願去做,即使是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困難。學習的事情,真的有難或易之分嗎?如果努力學習,那麼困難的知識也會變得容易;但如果不學習,那麼即使是簡單的知識也會變得困難。 我的天資愚鈍,比不上別人;我的才能平庸,也不及他人。但是,如果每天學習,長久努力不懈,最終成功時,也不會覺得自己曾經愚鈍或平庸。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天資比別人聰明一倍,才能也比別人敏捷一倍,但他不願意努力學習,那麼他與愚鈍、平庸之人就沒有任何區別。孔子的學說,最終是由天資較為愚鈍的曾參繼承下來的。可見「愚鈍」或「聰明」並不是決定一個人成就的唯一因素。 四川邊遠地區有兩位和尚,一位貧窮,一位富有。貧窮的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你覺得怎樣?」富和尚問:「你憑什麼前往?」貧和尚回答:「我只需帶上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說:「我多年來想僱船前往,卻一直沒能成行。你憑什麼去呢?」到了第二年,貧和尚從南海回來,把經歷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感到羞愧。 從四川西部到南海,距離不知有幾千里。富和尚有財力,卻沒能到達;貧和尚資源有限,卻成功抵達。人們在立志求學方面,難道還不如這位窮和尚嗎? 所以,聰明與敏捷,雖然可以依靠,但卻不值得完全依賴。那些自恃聰明卻不學習的人,最終只能失敗。愚鈍與平庸,雖然可能成為學習上的限制,但並非無法突破。如果不自我設限,並努力學習不懈怠,最終能夠靠自己成功。 《為學一首示子姪》寫作手法分析 1. 對比手法(對照) 文章運用了大量的對比,使論點更加鮮明,例如: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行動 vs. 不行動,突顯「只要肯做,困難的事情也能變得容易」的道理。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勤學 vs. 不學,進一步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天資愚鈍 vs. 天資聰穎,但結論都是「若不努力,聰敏與庸鈍沒有分別」。 -->蜀鄙二僧:「貧者至之,而富者不能至」 貧僧 vs. 富僧,說明「成功與否取決於意志,而非條件」。 -->「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聰敏但不學習 vs. 愚鈍但努力學習,表明努力比天資更重要。 ➡ 作用:對比手法讓論點更加明顯,也能加強說服力,讓讀者清楚理解「學習成敗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是否努力」的核心觀念。 2. 設問與反問 文章多次使用設問(提出問題)來引導讀者思考,例如: -->「天下事有難易乎?」 問讀者「世上有什麼事是天生困難或容易的嗎?」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讓讀者思考「學習真的有難易之分嗎?」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問「人們難道連窮和尚都不如嗎?」來激勵讀者。 ➡ 作用:這種設問方式讓讀者參與思考,使文章更具啟發性,並增強了說服效果。 3. 以小見大:寓言故事 文章引用了「蜀鄙二僧」的故事,通過具體的情節來印證論點: 富和尚有財力,卻不願行動,最終無法實現目標。 貧和尚資源有限,但有決心,最終克服困難抵達南海。 ➡ 作用:這種「寓言式」的故事能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比單純的說理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 4. 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 文章的論證邏輯十分嚴謹,呈現出 「總—分—總」 的結構: -->開頭提出論點 任何事情的難易都取決於是否願意去做,學習也是如此。 -->舉例論證 先論述天賦與努力的關係,指出聰明與愚鈍並非決定因素。 再舉「蜀鄙二僧」的故事,以具體事例佐證論點。 -->最後總結強調 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是否立志並努力不懈」。 ➡ 作用:這種「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能讓讀者循序漸進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使論點更加深入人心。 5. 簡潔精煉的語言 文章語言簡潔有力,極具啟發性,例如: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句式工整、簡潔,對仗鮮明,朗朗上口。 -->「吾一瓶一缽足矣。」 簡單的一句話,充分展現貧和尚的堅定決心。 ➡ 作用:這種精煉的語言風格不僅讓文章更具可讀性,也增強了說服力,使道理易於記憶和傳播。 《為學一首示子姪》賞析 1. 學習態度:成功來自於行動 文章開篇的「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直接點出學習與做事的關鍵:「行動」。這與現代教育學中的「主動學習」理念相符: 如果開始學習,即使一開始覺得難,也會逐漸變得簡單。 如果不去學習,即使簡單的東西,久而久之也會變得困難。 這與我們學習語言、數學或任何一門技能的過程完全相同。例如: 學英文時,如果每天背單詞、練習口語,一開始雖然困難,但時間久了就會進步。 但如果覺得「太難了,先不學」,過了一段時間,原本簡單的單詞也會忘記,導致更難開始。 ✅ 啟示:「不要害怕開始,只要踏出第一步,困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 2. 意志力的重要性 文章強調「聰敏與愚鈍並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努力才是」。這一點在「蜀鄙二僧」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富和尚資源充足,卻因為猶豫不決,最終沒能出發。 窮和尚雖然條件有限,但憑著決心與行動力,成功到達南海。 這說明了: 「條件」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關鍵在於「有沒有行動」。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條件不足,而是因為缺乏堅定的決心。 這點與我們現在學習或工作時面對的情況非常相似: 有些學生總覺得「我沒有天賦,所以學不會」,但真正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投入足夠的努力?」。 有些人總覺得「沒有完美的機會」,結果一直拖延,最終錯失所有機會。 ✅ 啟示:「不要等待完美的條件,成功來自於行動與堅持。」 3. 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現今的教育強調「學習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這與《為學一首示子姪》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 【一】重視學習過程,不以天賦論英雄 文章指出:「資質聰慧的人如果不學習,與愚鈍者無異」,這與現代教育強調「努力比天賦更重要」的理念一致。 如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概念: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透過努力提升的。 【二】建立「行動導向」的學習習慣 很多學生面對困難時,容易產生「學不會」的想法,結果選擇放棄。但本文告訴我們:「只要開始,學習就會變得簡單」。 這提醒我們,在學習上應該多採用「以行動促進學習」的方法,例如: 先做簡單的練習,讓自己習慣學習的過程。 不管內容多難,先嘗試理解,不要害怕做錯。 習慣主動學習,而不是等老師教完才開始學。 【三】培養「長期堅持」的態度 文章中的貧和尚能成功,並不是因為他條件好,而是因為他堅持到底,不怕困難。 這與現代教育強調的「堅持與恆毅力(Grit)」不謀而合。心理學家 Angela Duckworth 的研究顯示:「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他的『毅力』與『持續努力的能力』」。 ✅ 啟示: 「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要被短期的困難擊敗,成功來自於堅持與努力。」 4. 結論:文章的時代價值 《為學一首示子姪》雖然寫於清代,但其精神價值至今仍然適用: 學習與行動的關鍵:不要等到「準備好」才開始,只要行動,就能讓困難變簡單。 決心比天賦更重要:真正讓人成功的,是努力與堅持,而不是天生的聰明才智。 不要害怕條件不夠好:機會往往掌握在行動者手中,而不是等待「完美機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