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白話譯文、寫作技巧與主題分析

文靜
文靜 2025-5-14 34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戰國策》中的名篇,透過比美故事諷諫齊王,揭示納諫治國之道。本文提供全文翻譯、寫作技巧分析與深度賞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為戰國時期齊國策士鄒忌的諫言故事。
文章由鄒忌自比城北徐公的故事引入,層層遞進,最終成功勸諫齊威王廣納諫言,實踐治國之道。
文章語言生動、構思精巧,具備極高的文學價值與諷諫意義,歷來為中學及大學語文教材重點篇章。

《賣柑者言》全文與翻譯

【原文】
(第一段)
鄒忌脩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第二段)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第三段)
令初下,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也。
【白話文翻譯】
鄒忌身高八尺多,儀容俊朗,氣質出眾。有一天早上,他穿好朝服整頓衣冠,照着鏡子,問妻子說:「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比較英俊?」 妻子回答:「您俊美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這位城北徐公,是齊國出了名的美男子。 鄒忌對妻子的話仍半信半疑,又去問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誰更俊美?」 妾也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鄒忌和他閒聊,也問他:「你覺得我和徐公誰比較英俊?」 客人說:「徐公的容貌比不上您。」
又過了一天,徐公本人到來。鄒忌仔細打量他,覺得自己不如人家,再照照鏡子,更確信自己遠遠比不上徐公。 到了晚上,鄒忌躺在床上思索,說:「我的妻子說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俊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俊美,是因為有事要求於我。」
於是他入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俊美。我的妻子偏愛我、妾害怕我、客人有事要拜託我,他們都說我比徐公俊美。 如今齊國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嬪妃、王的親信,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沒有不畏懼大王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不想求大王辦事的。從這些情況來看,大王被蒙蔽得非常嚴重了。」
齊威王說:「說得好。」於是頒下命令說:「凡群臣、官吏、百姓能當面指出寡人的過失者,給予上等賞賜;上書進諫者,給予中等賞賜;能在市井朝堂中議論批評,讓寡人聽到的,給予下等賞賜。」
命令一頒布,群臣紛紛進諫,宮門前熱鬧如市場;幾個月後,偶爾才有人進言;一年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話可說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聞此事,都前來朝見齊國。 這就叫做「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內容分析

🔹 第一段:比美自省(起)
鄒忌透過「我與徐公誰美?」的三次詢問,鋪陳出「自以為美 → 他人讚美 → 親眼見真相 → 反思被蒙蔽」的過程。這段內容不單展示了他觀察入微、頭腦冷靜的個性,更為下文說理諫王奠定基礎。
  • 用生活小事引出「被讒言蒙蔽」的問題,寓理於事
🔹 第二段:引事諫君(承轉)
鄒忌進見齊威王,從自己的遭遇出發,層層類比指出齊王亦可能受到「私愛、畏懼、有求」之人所蒙蔽。這一段從小見大,語氣委婉而不失銳利,巧妙地將私人經驗昇華為治國大道。
  • 由己及人、由小至大,合乎邏輯容易令人接受
🔹 第三段:納諫立令(轉合)
齊威王接受建議,公開鼓勵進諫,設立賞罰機制。文章以「門庭若市 → 間進 → 雖欲言無可進」作時間軸上的變化,反映政策落實的真實效果;而「燕、趙、韓、魏皆朝於齊」則展現內政清明對外交的正面效應。
  • 以事實說明成效,收束全文,呼應「納諫致治」主旨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作技巧分析

🎭 1. 對話鋪排:三問三答層層遞進
鄒忌連續詢問妻子、妾與客人三人「我與徐公誰美」,三人的回答略有不同,但都偏向奉承。
對象回答內容背後動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偏愛(私)
「徐公何能及君也!」畏懼(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有求於人(求)
💡 透過重複的問答節奏,逐步展現鄒忌內心懷疑 → 察覺被蒙蔽 → 冷靜分析的心理歷程,亦為後段勸諫齊王作鋪墊。

🔹 2. 寓理於事:從生活細節切入抽象道理
整篇文章以「比美」為起點,看似生活瑣事,實則層層深化至政治領導層面的盲點問題。以自身遭遇為比喻,道理更顯真實可信:
比美 → 被讚美 → 發現被誤導 → 反思原因 → 推己及人 → 勸諫君王
💡 轉化角度,避免正面冒犯,使語氣委婉但力量十足,是古代「諷諫文」的典範。

⚖️ 3. 精妙對比:反襯人物真實與虛妄
文章中出現多重對比手法:
  • 鄒忌 vs 徐公:主觀以為勝出 → 客觀自覺不如
  • 奉承 vs 真相:連續讚美 → 親眼所見揭露虛假
  • 齊王初蔽 vs 後治:原本被蒙蔽 → 最終納諫致治
💡 以對比帶出反思效果,強化讀者對諷刺與轉變的感知。

🖋️ 4. 動作描寫:細節中見心理轉折
如「朝服衣冠,窺鏡」、「孰視之」、「窺鏡而自視」、「寢而思之」等動作安排,突顯人物細膩心理轉變。
💡 將心理過程轉化為具體畫面,加強可讀性與代入感。

💬 5. 語言鋒利,修辭精妙
文章語言雖簡潔,卻帶有明顯說理與諷刺色彩。例如:
  • 「王之蔽甚矣」:直指問題核心,簡潔有力。
  • 「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三項進諫方式排列成勢,邏輯嚴密,形成強烈號召力。

《鄒忌諷齊王納諫》主題思想與賞析

🏛 1. 主題思想:以小見大,諷而不怒
文章以鄒忌「比美」作引,實際主旨在於:
凡人皆易被奉承之語蒙蔽,唯有廣納不同意見,才能看清真相、完善施政。
透過自身經歷來勸諫齊威王,避免了直接批評的鋒芒,達到諷而不刺、進而不逆的效果,符合諷諫文的藝術核心。

🧠 2. 說理策略:以身說法,推己及人
鄒忌以「自身被蒙蔽」的例子來影射齊王的處境,不說齊王錯,而說「我也中招」,既表誠意,又具說服力。
💬 鄒忌沒有批評齊威王「不納諫」,而是讓他自己推論「我也可能被騙」,展現極高的進諫智慧。

🧩 3. 政治啟示:制度改革與效果呈現
齊威王下令鼓勵進諫,設立獎賞制度——面諫、書諫、街議三層通道,顯示其政治開明與執行力。
文章細緻描述由「門庭若市」至「雖欲言無可進」的變化,強調改革政策落實後的實際效果,而非空談理論。最後一句「戰勝於朝廷」,更突顯「內政清明」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 4. 歷史與現代價值
在戰國動盪的政治環境中,能夠虛心納諫的君主,才得以強國自保。齊威王的開明改革,是齊國能與秦、楚分庭抗禮的關鍵。
對現代人而言,無論是領導人還是普通人,皆應懂得聽取多元聲音、避免盲目自信,這是從個人修養到公共治理都適用的普世智慧。

🎨 5. 文學價值
  • 語言通俗,兼具戲劇性與說服力;
  • 結構緊湊,首尾呼應;
  • 動作與心理刻劃自然,人物栩栩如生;
  • 概念清晰,主題鮮明。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