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是一篇流傳千古的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作者劉安。透過一位邊塞老人的經歷,故事講述了看似不幸的事件最終反成幸運,而看似幸運的事也可能帶來禍患,深刻揭示「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的哲理。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即源於此文,成為中國傳統智慧的象徵。 《塞翁失馬》全文與翻譯 【原文】 《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人間訓》作者:劉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弔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白話文翻譯】 《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人間訓》作者:劉安 邊境附近有個老人,擅長預測吉凶。 有一天,他家的馬無故逃跑,跑進胡人(外族)地界, 鄰人們都來慰問他。老人說:「這怎麼就一定不是一件好事呢?」 幾個月後,那匹失馬竟帶著幾匹胡人的駿馬回來, 鄰人又來祝賀。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一定不會變成壞事呢?」 家中擁有很多良馬,他的兒子熱愛騎馬, 結果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大家又來慰問。 老人仍說:「這怎麼就一定不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後,胡人大舉入侵,所有壯丁都被徵召參戰, 邊境村中十有九人戰死,唯獨這位老人父子因為兒子跛足沒被徵兵,而得以保全性命。 《塞翁失馬》作者介紹 《塞翁失馬》出自《淮南子‧人間訓》,作者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年—前122年),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博學多才,網羅門下賓客數千人,編纂《淮南子》一書,為雜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以道家哲學為主體,融合儒、墨、陰陽等思想,強調「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塞翁失馬》創作背景與寫作動機 《淮南子》中的《人間訓》一篇專論人生處世之道,其中 《塞翁失馬》一文,以簡潔寓言揭示了「禍福相依」的道理 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即源於此篇,被廣泛引用於中國文學、政治、人生哲學與日常勸勉之中。 《塞翁失馬》內容分析 本故事由三個事件組成,首尾呼應、環環相扣: 🔹 第一層:馬失 → 人弔 → 反得好馬 老人的馬無緣無故逃到胡地,鄰人來慰問,但他不急不躁。結果數月後,馬不但歸來,還帶回幾匹胡地良馬。 🔹 第二層:得馬 → 子騎 → 摔傷斷腿 家中馬多,兒子愛騎馬,不幸摔斷腿。眾人又來安慰,老人仍然淡定看待。 🔹 第三層:胡人入侵 → 壯丁盡徵 → 子因跛免戰 胡人攻邊,壯丁皆被徵召應戰,九死一生,唯有跛腳之子免役,父子因而倖存。 🔸 角色分析: 塞翁:故事核心人物,面對禍福得失始終保持從容、淡定,不被一時成敗所動搖。他的態度展現出「順應自然、靜觀變化」的道家精神。 鄰人:象徵一般凡人,面對得失會慣性地感到高興或憂慮,為反襯塞翁的超然態度而設。 兒子:故事中的轉折關鍵人物,其摔斷腿的遭遇原看似不幸,實則在最後成為福報。 《塞翁失馬》修辭手法技巧 🎯 1. 結構對稱、層層遞進 故事分為三個層次,每層均包括「事件發生 → 鄰人反應 → 塞翁回應」的模式,三段串連、節奏分明,形成「禍→福→禍→福」的迴圈結構。 🎯 2. 重複語式,強調哲思 關鍵句「此何遽不為福乎/不能為禍乎?」三次出現,雖詞句相同,但隨情節推進,其涵義也逐層深化,突顯故事主題:福禍無常。 🎯 3. 對比與反襯 塞翁 vs 鄰人:鄰人每次都隨事態悲喜交替,而塞翁卻始終冷靜自若,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他超然的處世之道。 禍福轉換:馬失→得馬→傷腿→避戰,以意料之外的反轉方式,帶出「福中藏禍,禍中藏福」的哲學思維。 《塞翁失馬》賞析 《塞翁失馬》的核心思想是「禍福無常、得失難料」 ,展現出強烈的道家色彩,提醒人們: ✅ 不必為一時失敗懊惱,因為轉機可能隨之而來; ✅ 也不應為短暫成功自滿,因為禍患往往潛伏其中; ✅ 真正的智慧是淡定應對、順其自然,靜觀變化,不妄喜、不妄悲。 📘 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意思:壞事也可能帶來好結果,得失難以預料 用法:形容處境雖然看似不利,但未必沒有轉機 💡 現代啟示 📌 在失落時提醒自己保持樂觀 📌 在得意時保持謙遜與戒備 📌 在決策中學會等待與觀察 📌 在教育中培養孩子面對變化的心理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