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語譯】全文翻譯+詞義+考核重點分析|DSE 中文12篇範文語譯系列

文靜
文靜 2024-3-11 241,159
蘇洵嘅《六國論》係 DSE 中文卷一 12 篇範文其中一篇,AfterSchool為你帶嚟語譯、段落大意、寫作技巧、修辭手法、主旨等考核重點!
蘇洵嘅《六國論》係 DSE 中文閱讀卷十二篇範文之一,佢寫呢篇文嘅目的係為咗借古諷今,藉着論述六國破滅嘅原因,諷諭北宋當權者應善用有利嘅條件對抗外敵,避免重蹈六國滅亡嘅覆轍。
AfterSchool將從最基本嘅語譯、通假字詞分析開始,由淺至深一步步帶大家了解各個考核重點,包括段落大意、主旨、論證方法、修辭手法、題型分析、失分陷阱等等,完美涵蓋你嘅懶人包需求!
延伸閱讀:【DSE 中文卷一】中文閱讀理解全攻略 (12 篇範文 + 文言文答題技巧)
喺學習零散嘅新知識之前,有冇諗過需要先建立一個系統性嘅學習模式?我係文靜,多年來透過DSE中文補習幫助學生輕鬆取得大學入場券。想知道我嘅教學理念同往績,即撳:中文補習名師 文靜 | AfterSchool

六國論語譯、原文及注釋

六國破滅1,非兵不利2,戰不善3,弊在賂秦4。賂秦而力虧5,破滅之道6也。或曰:「六國互喪7,率8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9,不能獨完10,故曰「弊 在賂秦」也。
1. 六國破滅:六國分別滅亡。韓亡於秦皇17 年,趙亡於19 年,魏亡於22 年,楚亡於24 年, 燕亡於25 年,齊亡於26 年。 2. 兵不利:兵器不鋒利。 3. 戰不善:不擅長作戰。 4. 弊在賂秦: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5. 力虧:損耗國力。 6. 道:道理。 7. 互喪:相繼滅亡。 8. 率:皆。 9. 強援:強大的支援。 10. 獨完:自保。 
六個諸侯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用土地)賄賂秦國而(自己的)國力被損耗,(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交接地滅亡,(難道)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秦以攻取11之外,小則獲邑12,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13 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 侯之所亡14 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15,暴霜露,斬荊棘16,以有尺寸之地17。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18,如 棄草芥1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 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20,奉之彌21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22矣。 至於顛覆23,理固宜然。古人24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25此言得之26
11. 攻取:侵佔。 12. 邑:城市。 13. 所得:秦國接受六國賄賂而得到的土地。 14. 所亡:六國賄賂秦國而失去的土地。 15. 思厥先祖父:回想其祖宗、父輩。 16. 暴霜露,斬荊棘:暴,暴露。形容開國之難。 17. 尺寸之地:形容土地很小。 18. 舉以予人:舉,皆。予,給予。 19. 草芥:芥,小草。 20. 厭:滿足。 21. 彌:日益。 22. 判:分明。 23. 顛覆:滅亡 24. 古人:指蘇代。 25. 以地事秦四句:《史記・魏世家》。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 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使欲璽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 火,薪不盡,火不滅。」魏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26. 此言得之:這話道出當中的道理。  
秦國除了藉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收穫)小的就獲得邑鎮,(收穫)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前者)實際也要多百倍。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於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暴露於寒霜雨露(之下),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捨棄五座城,明天捨棄十座城,然後能睡一夜安穩覺;(翌日)起牀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慾望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諸侯國土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分明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好像抱著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出其中道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27,何哉?與嬴28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29,能守其土,義不賂秦30。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31也。 至丹以荊卿為計32,始速禍33焉。趙嘗五戰于秦34,二敗而三勝35;後秦擊趙者再,李牧36 連卻37之;洎牧以讒誅38,邯鄲為郡39,惜其用武而不終40也。且燕趙處秦革滅41殆盡之際, 可謂智力孤危4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43,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 行44,良將45 猶在,則勝負之數46,存亡之理,當47 與秦相較,或未易量48。 
27. 遷滅:亡國。 28. 與嬴:與,協助。嬴,秦王嬴政。 29. 遠略:長遠的計策。 30. 義不賂秦:宜不賄賂秦國。 31. 斯用兵之效:斯,此。 32. 丹以荊卿為計:丹,燕國太子姬丹。荊卿,荊軻。 33. 始速禍:始,才。速,招致。 34. 趙嘗五戰於秦:《史記・張儀列傳》:「張儀說楚王曰:『大王嘗與吳人戰,五戰而三 勝。』」 43 35. 二敗而三勝:秦趙五戰之中,閼于之戰,趙國勝出,秦國敗北。幾之戰,趙國勝出,秦 國敗北。長平之戰,趙國敗北,秦國勝出。邯鄲之戰,趙國勝出,秦國敗北。肥之戰,趙國 勝出,秦國敗北。 36. 李牧:李牧(?-前229年),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趙國名將。 37. 連卻:連,接二連三。卻,擊退。 38. 洎牧以讒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 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39. 邯鄲為郡:邯鄲,趙國首都。為郡,趙國滅亡,成為秦國的郡。 40. 用武不終:針對秦國的戰爭未完成。 41. 革滅:革,改革。滅,滅亡。 42. 孤危:孤立無援。 43.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向使,假如。三國,韓、魏、楚。愛,憐惜。 44. 刺客不行:不任用刺客。 45. 良將:指李牧。 46. 數:命運。 47. 當:假如。 48. 或未易量:量,判斷。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着五國滅亡,為什麼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卻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以不賄賂秦國為原則。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後來才滅亡,這就是作戰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擊退秦軍;等到李牧因(他人的)讒言而被誅殺,(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卻沒有(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與勇力都處孤立艱危(的狀態),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無可奈何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不用刺客(刺秦王之計),(趙國的)良將李牧仍然活着,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和秦國相互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49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嚮50,則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51 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52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 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 六國破亡之故事53,是又在六國下矣!
49. 禮:禮賢下士。 50. 嚮:面對。 51. 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下嚥,吞下。 52. 積威所劫:積威,日積月累的強大威勢。劫,威脅。 53. 故事:先例。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分封給天下間有謀略的臣子;用侍奉秦國的心,禮遇天下間才智出眾的人;合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嚥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久積的威勢所威脅,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無須被久積的威勢所威脅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六國的勢力比秦國弱,卻仍然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藉偌大的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想知十二篇範文會點樣考你答題?即撳:
【十二篇範文】DSE中文範文溫習精讀筆記(內容+問答重點)

通假字詞分析

1. 暴秦之欲無厭,「厭」通「饜」,滿足。
2. 暴霜露,「暴」通「曝」,曝露、曝曬。

《六國論》文體 及 蘇洵的寫作動機

蘇洵作《六國論》言六國因賂秦而亡,並非為探討歷史,旨在借古諷今。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提倡學習古文,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切中時弊;強調文章要寫「胸中之言」。蘇洵為文擅長策論,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明暢,筆力雄健,具有雄辯的說服力。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是蘇洵所寫《權書》中的一篇。當時北宋朝廷對外敵契丹和西夏,亦採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這與六國對待秦國的方針很相似。蘇洵藉此撰寫《六國論》「借六國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同時避免了因直諫激怒君主而破壞了寫作目的。

六國論主旨

作者寫作本文,目的在於要借六國賂秦招致滅亡的歷史故事,闡明屈辱求和必自取滅亡的道理,委婉地諷刺北宋當政者,期望君主能以史為鑑,改變對遼、西夏輸送歲幣以求相安的妥協政策,積極禦侮,以保國家長治久安。
延伸閱讀:
DSE 中文十二篇範文溫習精讀筆記 (更多範文問答 + 主旨 + 考核重點)

故事內容整理及段旨

本篇文章一共有 5 個自然段。
結構段段旨
1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
2指出六國因賂秦而喪失的土地比戰敗而失的更多,論證「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以齊、燕、趙不賂秦而後亡反面論證「非兵不利,戰不善」。
4慨嘆六國沒有善用有利形勢,而終於被秦滅,並由評古過渡至諷今。
5揭示主旨,借古諷今,諷諫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覆轍。
中文卷一閱讀係死亡科?睇完下面篇文包你輕鬆攞高分:
【DSE 中文卷一】中文閱讀理解全攻略(十二篇範文、白話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結構作用分析

自然段手法及作用內容
1開門見山、先破後立「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全文以「賂秦」作為中心,開展下文兩點討論:

  1. 賂秦而力虧------由於賄賂秦國以致國力損耗,結果滅亡;

  1. 不賂者以賂者喪------不賂賄秦國,但由於其他國家賂秦而滅 亡,結果仍是難以獨存,所以也是亡於「賂秦」。
2正反立論、與下段呼應深入討論「賂秦而力虧」
3正反立論、與上段呼應深入討論「不賂者以賂者喪」
4舉例論證、延伸論點作者提出兩個假設,論述戰勝強秦的方法:

1. 各國不賄賂秦國,齊國沒有助紂為虐,燕、趙沒有使用錯誤計策,各國合力對抗秦國,或有機會戰勝秦國。

2. 將獻給秦國的土地給予謀士,用禮待秦國的心對待他們,六國合力對抗秦國,相信秦國未必可以得勝。

作者提出這些假設,旨在向宋朝君主說明道理:

1. 不向外族割地求和,應該可以捍衛國土。

2. 將給予外族的賞賜,用來禮待國內的奇才賢士更好。
5借古諷今、總結全文道出重點:

  1. 六國分散,和秦國位列諸侯,如果不賄賂秦國,仍然有可能戰勝秦國。

  1. 宋朝一統的大國,比六國更具優勢,卻仍然採取割地求和政策,則比六國更失敗了。

論證寫作手法分析

論證手法內容
舉例論證史例:

1.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2.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3.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語例:

1.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也是引用論證)

設例:

1.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引用論證語例引用:

1.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比喻論證『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薪」比喻「地」

「火」比喻「秦國的野心」

「救火」比喻「阻止秦國入侵」

抱薪救火,只會令火勢更強;以地事秦,只會助長秦國的野心,說明六國賂秦,終必自取滅亡。
對比論證第二段連用多個對比,凸顯賂秦的不智,使賂秦導致亡國的論點更鮮明和突出。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對比秦國之得與賂秦國之失)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祖先艱苦開闢土地對比子孫視土地如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割地之多對比安寢日子的短暫)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諸侯有限的土地對比秦國無窮的欲望)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賂秦國的獻地對比秦國入侵的情況)
借古諷今作者將六國與北宋的國情聯繫起來,揭示文章深層意思。其言外之意是借六國賂秦而亡的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統治者妄圖賄賂外族以苟安的愚昧,甚至比六國更不如。宋室應以史為鑒,改變妥協苟安的外交政策,積極在軍事上作好準備。

好處:不直接批評朝政,免遭降罪;委婉含蓄,以史例增強論點說服力和文章深度。

修辭寫作手法分析

修辭手法內容
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對偶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暴霜露,斬荊棘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對比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設問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感歎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頂真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借代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嬴是秦王的姓氏,借代秦國)
明喻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割地比喻為丟棄草芥,意指不珍惜)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誇張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尺寸之地和草芥是誇張之詞,前者具體描述祖輩經營之難,後者活現子孫對土地輕視和妄棄之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誇張割地之快,數量之多及安寢時間之短,活現賂秦者畏懼的情態,強調割地事秦的不智)

借古諷今的好處 / 意義

蘇洵《六國論》是一篇借古諷今的文章,作者集中寫六國因賂秦而亡的故事,目的是利用歷史的教訓來警惕北宋君主,希望北宋君主能以六國滅亡的事跡為鑑,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蘇洵沒有提到北宋朝廷,一方面不會開罪君主,另一方面可以收到「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的效用。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