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語譯】全文翻譯+詞義+考核重點分析|DSE 中文12篇範文語譯系列

文靜
文靜 2024-3-11 336,648
諸葛亮(孔明)嘅《出師表》係 DSE 中文卷一 12 篇範文其中一篇,AfterSchool為你帶嚟語譯、段落大意、論證手法、主旨等考核重點!
諸葛亮(孔明)嘅《出師表》係 DSE 中文閱讀卷十二篇範文之一,係唯一屬於議論抒情嘅篇章,內容包括對蜀漢局勢嘅論述,以及佢對先帝同後主嘅感情。
AfterSchool將從最基本嘅語譯、通假字詞分析開始,由淺至深一步步帶大家了解各個考核重點,包括段落大意、主旨、論證手法、抒情手法、修辭手法、題型分析、失分陷阱等等,完美涵蓋你嘅懶人包需求!
喺學習零散嘅新知識之前,有冇諗過需要先建立一個系統性嘅學習模式?我係文靜,多年來透過DSE中文補習幫助學生輕鬆取得大學入場券。想知道我嘅教學理念同往績,即撳:中文補習名師 文靜 | AfterSchool

出師表語譯、原文及注釋

(1)先帝創業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5,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6
(2)誠宜開張聖聽7,以光先帝遺德8,恢弘志士之氣9﹔不宜妄自菲薄10,引喻失義11,以塞忠諫之路也12
(1)先帝(劉備)創建大業還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駕崩。如今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人力物力)疲乏困頓,這真是局勢危急、生死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的臣子,在朝廷內毫不懈怠;忠心的將士,在朝廷外 [疆場上] 奮不顧身,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特殊的待遇 [厚愛],想要報答在陛下您的身上。
(2)(陛下)實在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之見,以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振奮將士們的志氣,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得當,從而堵塞了忠臣進諫的管道。
1. 先帝創業未半:先帝(劉備)開創建國大業半途。2. 而中道崩殂:卻在中途去世。 3. 今天下三分:如今天下三國鼎立,魏、蜀、吳並存。4. 益州疲弊:益州指蜀國所在地,疲弊指人力物力困乏。5.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然而皇上身邊大臣,在內很勤勉,忠心 的將士,對外犧牲性命作戰。6.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其原因是追念先帝的恩惠,希望報答在陛下的身上。 7. 誠宜開張聖聽:應該廣納忠言。8. 以光先帝遺德:以宏揚先帝留下的德行。 9. 恢弘志士之氣:振奮、激勵志士的精神氣節。恢弘:大的意思,這裏 作動詞用,解作發揚、擴大。10. 不宜妄自菲薄:不應該胡亂輕視自己。 11. 引喻失義:隨便說不合理的話。 12.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堵塞了忠臣進諫的門路。
------------------------------------------------
(3)宮中、府中,俱為一體13;陟罰臧否14,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15,宜付有司,論其刑賞16,以昭陛下平明之治17;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18
(4)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19,此皆良實,志慮忠純20,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2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22,然後施行,必能裨補z闕漏,有所廣益23。將軍向寵,性行淑均24,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25。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26
(3)皇宮中的(侍臣)、丞相府裏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 [蜀漢之臣],提拔好的臣子,懲罰壞的臣子,不應該(標準)不一致。如果有作惡犯法,或盡忠行善的,應該交予專責的主管,審議對他的刑罰和獎賞,以彰顯陛下公平清明的治國方針;不應該偏袒徇私,致使宮廷內外有不同的執法標準。
 (4)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臣,他們都賢良信實,心志忠貞思慮純正,因此先帝 [劉備] 選拔他們出來,留以陛下(任用)。微臣認為官中的事,無論大事小事,全都諮詢他們,然後才去執行,必定能夠助益錯誤之處,填補疏漏之處,方能提升效益。(至於)將軍向寵,品性善良,行事公正,通曉軍隊事務,獲任用於先帝在位時,先帝稱許他說「能幹」,因此朝臣公議推舉他為中部督。微臣認為軍營中的事務,全都諮詢他,必定能夠令軍隊團結和睦,人才優劣,各得其所。
13.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皇宮中和相府中,都應該合為一體。 14. 陟罰臧否:升降賞罰。 15.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如果有為非作夕、邪惡的人,以及忠誠善良的人。 16.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應讓交給負責的官員,決定他們的賞罰。 17.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以宏揚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 18.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不應偏袒及存有私心,使宮中宮外執法有異。 19.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三人皆為蜀漢得力文官 。 20.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忠實,忠誠無二的人。 21.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所以先帝(劉備)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22. 悉:全部。 23.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必定能改正過失,補救缺漏,有廣泛的增益。 24.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向寵:字巨違,襄陽人。劉備時為牙門將,劉 備伐吳兵敗,只有他的軍營完好無損。諸葛亮北伐時,留他掌管軍事。 性行淑均:性格和善,為人公正。行:品行。粵音讀去聲。 25.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所以群臣都舉薦他作都督。 26.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一定能使軍隊和睦,讓才能不同的將士都得到適合的安排。
------------------------------------------------
(5)親賢臣,遠小人27,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28!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9,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5) 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西漢初年得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東漢末年所以衰亡的原因。先帝 [劉備] 在世時,每次和臣談論這些事,不曾不對桓帝 [劉志] 、靈帝 [劉宏] 歎息遺憾的。侍中 [郭攸之、費禕] 、尚書 [陳震] 、長史 [張裔] 、參軍 [蔣琬] ,他們都是堅貞信實,願為節義而死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為期不遠了。
27. 遠:疏遠。28. 桓、靈:東漢末年桓帝 ( 劉志 ) 和靈帝 ( 劉宏 )29.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侍中:指前文提及的郭攸之、費禕和董允。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
------------------------------------------------
(6)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30,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3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32,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33。後值傾覆34,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35。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36。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37。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3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39,興復漢室,還於舊都40。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41
(6)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隱居)親自耕種,在亂世中苟且求全,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達。先帝 [劉備] 不認為臣出生卑微,(反而)委屈自己,紆尊降貴,三次到草舍來拜訪臣,詢問臣對當前天下之事(的看法);臣因而感動振奮,於是應允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先帝)遭受戰敗,(臣)在敗軍之時接受任務,在危難之時接受命令,至今已經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處事)小心仔細,所以在臨終時把(輔助陛下以復興漢室)國家大事託付給臣。自接受(先帝)遺命至今,(臣)日夜(為國事)擔憂感歎,恐怕(先帝)託付的任務沒有成效,因而損害了先帝知人之明。因此,(臣)在五月(帶兵)渡過瀘水,深入南蠻地區。如今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軍隊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並率領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臣下平庸拙劣的才能,剷除奸險凶惡的敵人,復興大漢王朝,遷回原來的首都。這就是臣用以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權衡(施政)得失、考慮取捨,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意見,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30.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臣本來是一介草民,在南陽耕種。31.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亂世中暫且苟且偷生,不求飛黃騰達,舉世聞名。3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先帝(劉備)沒有因為我身分卑微,委屈自己。33. 驅馳:奔走效勞。34. 傾覆:戰敗。35. 爾來:自那時以來。36.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行事謹慎,故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於我。37.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我受命以來,日夜憂慮歎息,唯恐辜負先帝的托付,而損害先帝的聖明。38.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39.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竭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險惡的曹魏。40. 舊都:指東漢、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洛陽。41. 斟酌:反復衡量。
------------------------------------------------
(7)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42。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43,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44,不知所言45
(7) 希望陛下交託予臣討伐逆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不成功,就懲治臣的罪過,用來祭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陛下)德行之言,就懲責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以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徵詢治國良策,明察並接納正直的諫言,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臣深蒙陛下恩德,感激不盡。如今將要離開(陛下)遠征,(臣)對着這篇表章流淚,不知道說些甚麼了。
42.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如果沒有彰顯德政的忠言,就要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以顯示他們的過失。43. 諮諏善道:諮詢治國良策。44. 臨表涕零:臨行落淚。45. 不知所言:委婉結束語。
想知十二篇範文會點樣考你答題?即撳:

通假字詞分析

①   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
②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③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簡」通「揀」,挑選、選擇。
------------------------------------------------

《出師表》文體 及 諸葛亮(孔明)的寫作動機

諸葛亮(孔明)係三國時期著名嘅政治家、軍事家,當初喺青年時期為咗避世而喺田園隱居,及後受劉備「三顧草廬」所感動而效忠蜀國,一直對蜀國的政治或軍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蜀漢章武三年(223 年)春,劉備病重,向諸葛亮囑託要好好扶助劉禪。可惜由於時無良將,國力不繼,諸葛亮積勞成疾,最終喺建興十二年(234 年)前往五丈原北伐之際病逝,終年 54 歲。
《出師表》正正係創作於北伐之前,當時諸葛亮見曹魏遭逢大喪,決定主動出擊;惟同時間後主劉禪年二十一,少不更事,資質平庸,又寵信宦官黃皓。諸葛亮擔心北伐期間,後主不知長進,致使小人把持政權,故於出征前上表後主,懇切勸諫後主要廣開言路、執法公正、親賢遠佞、自謀自強,不忘先帝遺詔,務以復興漢室為己任。
------------------------------------------------

出師表主旨

作者以分析當時天下以及蜀漢的情況為開端,解釋北伐的原因;並為後主提出治國方略,勸勉後主應該虛心納諫、處事公正、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再透過回憶自己與先帝的往事,表明自己對於蜀漢的忠心耿耿,強調自己對先帝以及後主的忠誠之心。
------------------------------------------------

故事內容整理及段旨

文章可以分為四個結構部分,段旨內容如下:
結構段內容分析
1開首至「欲報之於陛下也」諸葛亮為後主分析了蜀國面對的有利、不利形勢。

  • 有利 : 侍衛之臣,對內勤懇而不鬆懈;忠志之士, 對付外敵奮不顧身。

  • 不利 : 先帝統一大業未完而中途逝世、天下三分而 蜀國最弱。 
2「誠宜開張聖聽」至「可計日而待也」諸葛亮對後主的治國建議:
一,廣開言路。
二,賞罰公平。
三,善用人才。
四,親賢臣、遠小人。 
3臣本布衣」至「則攸之、 禕、允之任也」 諸葛亮表露心跡。講述自己本無意於從政,後得先帝殊遇,遂盡忠報國;
說明北伐的原因是南方已平定,兵甲充足,是北伐曹魏、興復漢室之好時機。 
4「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至結尾作者強調處理好內政與北伐成功有重要關係;並抒 發臨別之情,真情流露。
------------------------------------------------

誰是表中所說的「小人」?

若然熟讀三國歷史,不難知道諸葛亮在說的是宦官黃皓之輩,然而由於:
(一)諸葛亮北伐在即,即將遠離後主,若果提及小人名字,恐怕會引起小人不滿,伺機
報復,顛覆朝政;
(二)表中已花大量筆墨勸諫後主宜選賢任能,親賢遠佞。若劉禪的真有聽從的話,自會遠離小人;若不從,於表中檢舉小人亦於事無補。
所以諸葛亮在文中並無直接說明小人是誰,反映孔明的做事緊謹。
------------------------------------------------

出師表所運用的游說技巧

1. 說之以理

諸葛亮分析當時天下局勢,突顯蜀漢處於勢孤力弱的困境,使後主產生危機意識。同時他又對比西漢興隆、東漢衰亡的史事,寄望後主以史為鑑,親賢臣而遠小人。

2. 動之以情

表中先後13次提及「先帝」,希望以父子之情感動後主 :以劉備嚴父之威望,使後主甘於接納,自我警惕;是勉勵後主繼承父志,復興漢室;暗示先帝創業艱辛,如今處於存亡階段,須謹慎守業。在文章後段,諸葛亮表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跡,一直以來都竭盡所能,以此打動後主,使其接受自己的勸導。
------------------------------------------------

向上位者進諫的措辭、語調分析

向上位者進諫拿捏的方寸要非常準確,否則得罪皇帝,可招殺身之禍,太過卑微,又失去效果。
從文中可見,如「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一段,不卑不亢。
又如「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愚以為」、「必能」等字眼,有力而不失謙卑,而非命令語氣。
除用「亦宜」等「宜」字字眼外,還說「臣不勝受恩感激」,感謝後主能聽其建議,在離別之際,非常感慨,有「不知所言」之自責語,不失君臣之禮,使劉禪難以推辭諸葛亮之建議。
------------------------------------------------

諸葛亮自述生世志向(第六段)對全文的意義

這是「似離實接」之章法結構。
從布局上,此段緊接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自視為賢臣,而由他人、由後主而說到自己是自然之安排。
從內容上,為免受質疑,諸葛亮也有需要將自己的心跡表露清楚。此段自述生平、心跡,打動後主,使其接納意見,故不可或缺。
------------------------------------------------

寫作手法分析

1. 正反論證(對比論證/正反對比/對比手法)

  •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宜」和「不宜」的建議作對比:正面向後主說明應該做的事,勉勵他要兼聽納言;反面向後主說明不應該做的事,告誡他切勿堵塞言路。
  •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以「宜」和「不宜」的建議作對比:正面向後主說明應該做的事,勉勵他把官員的賞罰交付負責的官員判定;反面向後主說明不應該做的事,告誡他切勿偏袒徇私。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史例,也是舉例論證)
以用人之策(親賢遠小與親小遠賢)和國家興亡(興隆與傾頹)作對比,突出用人之策不同,國家命運截然不同,說明親賢遠小的重要。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以其出身和本志對比受命之後的表現和志向。表白自己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報效後主,表達自己忠君愛國的心志。

2. 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見上文「出師表所運用的游說技巧」

3. 直接抒情

  •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以涕泣而不知所言作結,盡顯忠心耿耿,依依不捨之情,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4. 駢散結合

以散體為主,但多用四字句、對偶句,莊雅而多變。

5.  語調不卑不亢

切合身份由於諸葛亮具有臣子和長輩的雙重身份,所以措辭婉轉,既表達尊君愛國之情,對後主勸導提醒亦不卑不亢。

6. 層次分明,主次有序

  • 先論述形勢,強調北伐的必要,為下文鋪墊;(因勢利導)
  • 再向後主提建議,強調君臣一體,北伐才能成功;(核心部份)
  • 最後自述身世,表明效忠。(言簡意賅)
------------------------------------------------

修辭手法分析


借喻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 以秋季農業收成,借喻重要時期。
  • 以劣馬(駑)、鈍刀,借喻才能平庸
借代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 益州借代蜀漢
  • 行陣借代軍隊
  • 布衣借代平民
  • 不毛借代荒蕪之地
  • 兵甲借代兵器裝備
對偶
  • 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 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擬物
  • 遂許先帝以驅馳
  • 以形容馬匹、馬車奔走的「驅馳」來形容自己
對比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頂真
  •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
 
層遞
  •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北上平定中原剷除國賊復興漢朝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