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語譯】全文翻譯+詞義+考核重點分析|DSE 中文8篇建議篇章語譯系列

文靜
文靜 2024-3-11 17,947
禮記裡面嘅《大學》係 DSE 中文卷一 8 篇建議篇章其中一篇,AfterSchool為你帶嚟語譯、段落大意、論證手法、主旨等考核重點!
禮記裡面嘅《大學》係 DSE 中文閱讀卷八篇建議篇章之一,文章闡述咗「大學之道」嘅核心思想,強調透過「知止」實現人的成長和完善,最終呼籲學習者明智地安排學習的先後順序,以「修身」為基礎,達到實際應用的目的。
AfterSchool將從最基本嘅語譯、通假字詞分析開始,由淺至深一步步帶大家了解各個考核重點,包括段落大意、主旨、論證方法、修辭手法、題型分析、失分陷阱等等,完美涵蓋你嘅懶人包需求!
喺學習零散嘅新知識之前,有冇諗過需要先建立一個系統性嘅學習模式?我係文靜,多年來透過DSE中文補習幫助學生輕鬆取得大學入場券。想知道我嘅教學理念同往績,即撳:中文補習名師 文靜 | AfterSchool
想知十二篇範文會點樣考你答題?即撳:【十二篇範文】DSE中文範文溫習精讀筆記(內容+問答重點)

《禮記 大學》語譯、原文及注釋

《大學》禮記
大學之道 1︰在明 2 明德 3,在親民 4,在止於至善 5。知止而后有定 6,定而后能靜 7,靜而后能安 8,安而后能慮 9,慮而后能得 10。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11,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12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13;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14;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1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6;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17;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18;致知在格物 19。物格而后知至 20,知至而后意誠 21,意誠而后心正 22,心正而后身修 23,身修而后家齊 24,家齊而后國治 25,國治而后天下平 26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 27 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28;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9
大學的宗旨在於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於親愛民眾,在於使自己達到至善的境界。知道達到至善的境界而後才能確定志向,確定了志向才能心無雜念,·心無雜念才能專心致志,專心致志才能慮事周祥,慮事周祥才能達到至善。萬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終始。知道了應該先作什麼,後作什麼,那就接近於大學的宗旨了。

古代的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廣於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養好自身的品德;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內心;要端正內心,就要先意念真誠;要意念真誠,就要先知道什麼是善惡吉凶,行善則有善報,行惡則有惡報。報應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別善惡,能辨別善惡才能使其意念真誠,意念真誠才能使內心端正,內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養,品德好生修養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國家得到治理,國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自身品德的間題當做根本問題來抓,一這個根本問題沒有抓好,而要使家庭、國家、天下的問題解決好,那是不可能的。該下力氣的地方沒有下,不該下力氣的地方卻下了力氣,這樣作而希望得到好的結果,也是沒有的事。
1. 大學:大人之學,即成為大人的學問,與小學相對。「大學」亦有博學的意思。道:道路、途徑。
2. 明:弘揚、彰顯,作動詞用。
3. 明德:光明之德、高尚的品德。
4. 親民:親愛於民。二程主張「親」通「新」,表更新之意。朱熹採用其意,同樣改作「新民」,即是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之意。
5. 止於至善:處於道德修養的完美境界。止:達到、停留。至善:將明德、親民彰顯至極。
6.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至善所在,然後便能擁有堅定的志向。止:至善所在。后:通「後」。定:志有定向。
7. 定而后能靜:志有定向,然後便能心不妄動。靜:心不妄動。
8. 靜而后能安:心不妄動,然後便能安於所處。安:所處而安。
9. 安而后能慮:安於所處,然後便能對事詳審精查。慮:處事精詳。
10. 慮而后能得:處事精詳,然後便能得到至善的成果。得:得其所止。
11.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每樣事物都有原委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和結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謂「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
12. 道:大學之道。
13.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古時想令高尚的品德彰顯於天下的人,會先治理好他的國家。治:解作治國、治家時應讀 ○粵 [持],[ci4];○普 [zhì]。
14. 齊家:整治、管理家庭。
15. 修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16. 正心:使人心歸向於正。正:作動詞用。
17. 誠意:使心志真誠。誠:作動詞用。
18. 致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19. 格物:推究事物之理。格:推究。
20. 物格而后知至:事物之理被推究出來,然後才能獲得知識。
21. 知至而后意誠:獲得了知識,然後心志才會變得真誠。
22. 意誠而后心正:心志真誠,然後才能使本心端正。
23. 心正而后身修:本心端正,然後才能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24. 身修而后家齊:陶冶身心,涵養德性,然後才能使家庭整治得當。
25. 家齊而后國治:家庭整治得當,然後才能治理好國家。
26. 國治而后天下平:國家治理得好,然後天下才得以安定。
27. 壹是:一概、一律。
28.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人未能修身,卻能治理好國家,是不可能的。否:不然。○粵 [fau2];○普 [fǒu]。
29.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應該重視的不重視,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的倒裝。

《禮記 大學》文體 及 寫作動機

《禮記》選編了東周後期至秦漢百餘年間儒者講禮的文章,主要內容是對禮制、禮儀的記載和論述,是了解秦漢之前社會制度、文物典章、道德規範、風 俗民情的重要典籍。《禮記》到唐代被列為儒家經典之一,至宋代列為十三經之一,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大學》是儒家治學入門的重要篇章,近二千年以來,影響深遠。其寫作動機主要是為了傳達儒家哲學的核心價值觀和教育理念。它旨在教育和引導人們如何成為具有高德性、良好品行和深思熟慮的個體,以實現個人的完善和社會的和諧。通過循步學習和實踐「大學之道」,個人可以達到高尚的境界,並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禮記 大學》主旨

本文開宗明義論說《大學之道》的核心,包括「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大綱領,強調透過「知止(知道至善所在)」實現「定、靜、安、慮」,最終達到「得」。隨後,文章闡述如何追求這種道德之道,以「修身」為本,講述「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等四點方法。最後,強調無論身份地位,都應以「修身」為根本,並提醒學習者明白「本末輕重」的次序排列,避免"本末倒置",以達到真正的學問之道。

《禮記 大學》內容整理及段旨

本文可以分為 3 個段落。
段落內容範圍段旨結構作用
1「先君子嘗言」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開宗明義論說「大學之道」,提出「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三大綱領;其後作者循序漸進,論說通過「知止」來使人變得「定」、「靜」、「安」、「慮」,最終有「得」;再於末句作總結,以「 本末終始」之理,說明求取「大學之道」,須「知所先後」。提綱摯領、開啟下文
2「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到「國治而后天下平」說明如何求取「大學之道」,以 及如何在實際之中應用。作者藉「修、齊、治、平」四件大事,逐步推演,得出以「修身」為本的結論;並在此基礎上,解說如何「修身」,包括「正心」、「誠意」、「致知」和「格物」四點。承上啟下
3「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到「未之有也」明言不論天子或庶民,均以「修身」為本,籲入門者知「 本末輕重 」,也就是說學習之先後次序,有輕有重,須安排得當。所謂厚薄之語,亦旨在比喻說明「 本末倒置」一理,以警醒初學者。總結
中文卷一閱讀係死亡科?睇完下面篇文包你輕鬆攞高分:【DSE 中文卷一】中文閱讀理解全攻略(十二篇範文、白話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禮記 大學》立意技巧

立意宏深是本文內容上的一大特色。《朱子語類》中記載了南宋朱熹的觀點,他認為「學問須以《大學》為先」,其意旨在「定規模」,即是要確定學習的大方向,不使入學之人誤入歧途。《大學》一篇節錄自《禮記》,篇中提出「三綱八目」,為初學者訂立目標。《大學》所論「修齊治平 」,觸及並指向儒家重視的道德根本。全篇文字雖短,卻明確指出治學的根基,在於「 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
作者透過嚴謹的章法、淺近的語句與精密的論說,讓初學者真正了解儒家的基本道德觀念,以及治學修身的具體行為目標,可見其立意之宏大深遠。

《禮記 大學》章法技巧

特點內容作用
結構完整、環環緊扣第一段:提出「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三大綱領,並在此段結尾提及「本末終始 」之理呼應開首所言大學之道,並埋下伏筆。
第二段:重點講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以「修身 」為界拓展「 格 物」、「 致知 」、「 誠意 」和「正心」,並以此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第三段:提出不論貴庶皆可由自身把「三綱八目」推而廣之,成為全天下人共同的目標。先呼應前段提及之「修身」,又呼應首段提及之「本末」,二者結合,即以「修身」為本,並以此作結。
遞進手法首段提出「三綱領 」後,以遞進方式,從「 知止 」始,經歷「定 」、「 靜 」、「安 」、「慮 」,最 終有「得 」,而「定」、「靜」、「安」、「慮」又與「得」同樣重要,這亦是作者之所以刻意強調的原因,而並非只是為了填補論說過程。
在「 八條目」中,「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缺一不可,而「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則意味着個人修養都要兼濟天下,這是由近及遠的進程。當中「修身」是最為重要的概念,因為它 將「 格物 」、「 致知 」、「 誠意 」、「 正心 」和「齊 家 」、「治 國 」、「平天下」串聯起來,貫穿了整個邏輯推論。
作者自「明明德於天下」始,一路推求,終於「格物」,復從「格物」一路延伸,以「平天下 」作為終極目標。這種遞進的作法,既強化了讀者的印象,又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


《禮記 大學》修辭寫作手法分析

修辭手法內容
迴文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頂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排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