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大全】 23 種中文修辭手法|DSE適用|意思技巧|例子練習

文靜
文靜 2024-9-4 128,601
修辭手法係 DSE 中文必考內容之一,例如設問句、襯托、借代、對比、借喻、暗喻例子。學識修辭手法用法及判斷技巧,中文卷一閱讀、中文卷二寫作奪星冇難度!
修辭手法係中文 DSE 必考一環,例如DSE中文卷一會問到引文中用緊嘅係咩修辭手法;又例如中文卷二會期望考生善用修辭手法攞「表達」分。

AfterSchool 今次為大家搜羅咗 23 種修辭手法,包括佢哋嘅定義、有咩作用同好處、實用例子及判斷技巧,幫助大家喺中文閱讀理解中文寫作上取得高分! 
喺學習零散嘅新知識之前,有冇諗過需要先建立一個系統性嘅學習模式?我係文靜,多年來透過DSE中文補習幫助學生輕鬆取得大學入場券。想知道我嘅教學理念同往績,即撳:中文補習名師 文靜 | AfterSchool

什麼是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係指作者喺表達思想、情感或意義嘅時候,運用特定嘅語言技巧和結構,以增強表達效果、引起讀者或聽眾嘅共鳴或注意。
修辭手法通常包括一系列嘅修辭技巧,這些技巧可以用來美化語言、加強表達嘅力度、創造形象、達到說服嘅目的等。

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Credit: pexels @Brett Jordon
Credit: pexels @Brett Jordon
比喻,即是根據事物的相似之處,將某事物比喻為另一樣事物,亦即是「打比方」。比喻句主要是由三部份所組成,包括本體(所比喻的事物)、喻體(用來作比喻的事物)和喻詞(將本體和喻體聯繫起來的詞語)。
好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深奧的道理也變得淺白,令事理或事物更加鮮明、生動,令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法又可以分為三種:明喻、暗喻、借喻。明喻包括本體、喻體和喻詞;暗喻就只有本體和喻體;借喻則只有喻體,直接用喻體取代了本體。
明喻例子:「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還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我的母親》)
此句的本體是「失去了慈母的孩子」,喻體是「失去了根的插花」,兩者的相似之處都是失去了根本,找不到歸依。此外,慈母的存在也是本體,根就是喻體,兩者都能夠為其他部份或者其他人提供養份,以及其他生存所需。
暗喻例子:「有母親的人,心裹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老舍《我的母親》)
本句的本體是失去了母親的我,喻體是「失了根的花草」,句中沒有喻詞。作者透過根對於花草植物的重要性,例如會提供生長所需養分,去指出母親的存在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與植物的根相似,母親也會如根一般為兒女提供生命及成長所需。作者亦透過比喻,強調失去母親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加強失去母親的恐懼。
借喻例子:「不久,功課交給了老師,我卸下了心頭大石。」(胡燕青《獎品》)
此句的本體是作者對功課的憂慮,喻體是「心頭大石」,大石的沉重與大石壓在心上的壓迫感,及對功課的擔憂程度之重相似。

2. 借代

Credit: pexels @Angela Roma
Credit: pexels @Angela Roma
借代並不會直接指出所描述的對象,而是借用該對象的局部、特徽、密切的人或事物代替,從而突出其特徵
好處: 突出其特徵,引起讀者聯想,加深印象。
借代例子 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句中「朱門」運用了借代,以古時高門大戶住所較有代表性的朱紅色大木門來指代富有人家。此句指高門大戶的富有人家傳出美酒和肉食的香味,但是路邊卻堆滿了因為寒冷而死亡的人的屍骨,而沒有人埋葬。杜甫以此指責這些大戶人家不解民間疾苦,對百姓所受的苦難熟視無睹,依然只顧自己享樂的自私。
借代例子 2: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句中「柴門」運用了借代,以殘破的柴門指代這一家人簡陋的房子,因為貧窮人家只能有木柴做成的門。
借代例子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用百姓常穿的粗布衣服,指代平民階層,以此來指出自己未被劉備所用時只為普通平民百姓,平常親自在田地裡耕作。
想學更多借代手法?即撳: 【借代】定義用法 + 手法意思 + 句子例子

3. 對偶

Credit: pexels @Vlada Karpovich
Credit: pexels @Vlada Karpovich
對偶句是由兩句字數、結構和詞性相同意思相關或相反的句子組成。
好處:令句子整齊勻稱,增加層次感和節奏感。
對隅例子:「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兩個」對「一行」,為數量詞組對數量詞組;
「黃鸝」對「白驚」,則是形容詞加上名詞,同樣對形容詞加上名詞;
「鳴」對「上」,動詞對上動詞;
「翠柳」對「青天」,名詞詞組對名詞詞組。
想學更多對隅手法?即撳:【對偶】定義用法 + 手法意思 + 句子例子
唔識寫故仔,考DSE寫返議論文有冇得諗?即撳:

4. 排比

Credit: pexels @Polina Tankilevitch
Credit: pexels @Polina Tankilevitch
把三句或以上結構相同、意思相近、字數相若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排比句又有三種,分別為詞、短語排比分句排比和段落排比
好處:既有節奏感,可增強氣勢,亦強調了內容,以表達強烈的感情。  
排比例子 1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盆裡過去;喫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隻眼前過去。」(朱自清 《匆匆》)
此句中類似的結構為 「…的時候,日子從………過去。」,作者想藉此強調日子在我們做不同的事情的時候,不經意間悄悄離去,時間的流逝無處不在,無論做什麼事,時間都會從中流逝。
排比例子 2 :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 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會一去不復返呢?」(朱自清《匆匆》)
 「……了,有再…的時候。」為句中相似的結構,作者以此強調這些事物離開之後或者是凋謝之後,仍然會有重新回來或開放的時候,以此來引出時間為什麼會與這些事物不一樣,時間一去不返這些問題的討論。
排比例子 3 :「昆蟲的生命韌性可驚,大水沖、烈日曬、冷風吹、冰雪凍,全消滅不了它。」(思果《眾寡懸殊——昆蟲和我們》)
有時,排比句未必會出現「由相同詞語所構成的類似結構」,反而會有「由不同詞語所構成的句子結構」,句子中雖沒有重複用詞,但各分句詞性運用情況相同,亦可作為一個被跟從的相似結構,構造出三句或以上的分句或段落。

此句中類似的結構是由單字形容詞,加上一個單字名詞,再加上一個單字的動詞所構成,強調昆蟲即使受到惡劣天氣攻擊,都不會被消滅,強調了其韌性。
 想學更多排比手法?即撳:【排比】定義用法 + 手法意思 + 句子例子

5. 誇張

Credit: pexels @Alexandr Podvalny
Credit: pexels @Alexandr Podvalny
故意把事物的特點、形象、數量、大小、作用和程度誇大或縮小,即為誇張法。誇張法有兩類:擴大誇張縮小誇張。擴大誇張即是把事物往高、多、大、強、快、長等方向形容;縮小誇張則會將事物往低、少、小、弱、慢、短等方向去形容。
好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使其形象更鮮明生動,有助作者表達強烈的感情。  
擴大誇張例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此句意指瀑布從山間上至下飛流下來的高度竟有三千尺之多,讓人懷疑這是銀河從天上洩落到了人間。
李白於此句運用了擴大誇張,把廬山漫布飛流而下的高度誇大成了三千尺,以此展現廬山瀑布的氣勢雄偉壯觀,令讀者印象深刻。
縮小誇張例子:「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此句的意思為,你難道沒見過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傷感嘆自己的白髮嗎?清早時的滿頭黑髮,在傍晚成了如雪般的白髮。
李白用縮小誇張,把人生長迄數十年的青春壯年歲月,縮小成僅僅一日的朝暮,以此強調頭髮由黑轉白的時間之短,寫出了青春歲月的短暫,表達自己對青春轉眼逝去的悲哀。
想學更多誇張手法?即撳:【誇張】定義用法 + 手法意思 + 句子例子

6. 反問

Credit: pexels @Pixabay
Credit: pexels @Pixabay
反問,又名反詰,即是明知故問,故意以否定或疑問的語氣提出問題,去表達肯定的意思。在分辨反問句的時候可多加留意與反問句相關的反問詞,例如:「難道」,「怎麼」,「真的是嗎」,「豈」等等;反而,疑問句往往會含有提問詞,比如「為什麼」,「什麼」等。
而理解反問句意思的方法,反而是要去掉反問詞,然後用陳述句寫出與本句相反意思的句子。譬如原句中是有否定詞的,陳述句就是要表達肯定的意思;原句是表達肯定的意思的,陳述句就要表達否定的意思。
好處: 可以加強語氣,達到強調的作用。
反問例子:「其實不然,無論地方那麼小,總可以安排下一個單行縱隊,隊可以無限伸長,伸到街上去,可以轉彎,可以隊首不見隊尾,循序向前挪移,豈不甚好?何必存款簿圖章排隊而大家有在櫃檯前擠作一團?說穿了還是爭先恐後,不肯讓。」(梁實秋《讓》)
梁實秋此句想指出的是,即使地方狹小,也可安排單行縱隊供客人排隊,循序向前,並沒有必要擠在櫃檯前。此句想要諷刺人們不守規矩,不排隊導致秩序混亂的行為,強調了守秩序的重要性。
 想學更多反問手法?即撳:【反問】定義用法 + 手法意思 + 句子例子

7. 對比

Credit: pexels @Moose Photos
Credit: pexels @Moose Photos
只要有兩件事物便可構成對比,既可以是將兩個相對的事物放再一起作比較(兩物對比),也可把一面事物的兩個對立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較(一物兩面對比)。
好處:突出事物的特點,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同時更能將道理說得更透徹,讓讀者有更深刻的體會。
對比例子 1 :「外國不是沒有圖章。英國不是也有所謂掌璽大臣麼?他們的國王有御璽,有大印,和我們從前帝王之有玉璽沒有雨樣。秦始皇就有螭虎紐六璽。不過外國沒有我們一套嚴明的制度,我們舊制是帝王用者曰璽曰寶,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鈐記,非永久性的機關曰關防,秩序井然。」(梁實秋 《圖章》)
作者此段寫中國與外國人對於使用圖章以及管理圖章的不同方法,兩者使用圖章的方法在此段的地位是並列的。指出外國人也用圖章,但他們使用的方式以及分類沒有中國人那麼複雜與系統化,以此生活中的小處顯示出了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
對比例子 2 :「如果被請的人地位比我的地位高,他可以「有求必應」,助我升官發財;如果被請的人比我的地位低,他也可以到處吹嘘,逢人說項,增加我的聲譽,間接地於我有益。」(王力 《請客》)
此處把被請的人的地位進行對比,分別指出了比「我」地位高,以及比「我」地位低的被請之人,會為「我」帶來的不同好處。地位比「我」高的人,可以「我」直接帶來物質上以及官場上的實在好處;地位比「我」低的被請之人,會為「我」間接地帶來名譽上的無形好處。
想學更多對比手法?即撳: 【對比】定義用法 + 手法意思 + 句子例子

8. 比擬(擬人、擬物)

Credit: pexels @Dario Fernandez Ruz
Credit: pexels @Dario Fernandez Ruz
比擬即是把人或事物,當作另一事物來寫。人和物件之間、物件與物件之間可以沒有實際的關係。 比擬又可分為兩類:擬人和擬物。擬人即是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其人的思想、性格和行為特徵移情於物,令描繪的物「人格化」,形象更生動。擬物則是將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某物當作另一物來寫,賦予其另一物的特徵,可達致諷刺幽默的效果。
好處:可以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活潑有趣。  
擬人例子:「發黃的書本不願暴露自己,它好像有病,或者是渴睡,或者自卑,或者孤僻,所以緊緊地把自己關起來,交抱著雙手,不願跟人打個招呼。但陽光不嫌棄它,也不計較;當我一打開它,陽光又溫柔地把千千百百的微塵擁在懷裹。」(也斯《舊書新果》)
此句賦予了「不願打開自己的舊書」以人的感情,例如自卑,渴睡,孤僻等,把舊書不願把自己展示在人前的樣子寫得十分生動。而且,在描寫陽光照進來時,使人能看見空氣中「飛舞」的塵埃的情景,寫得富有想像力,並以「温柔」一詞寫出了陽光並不刺眼的情狀,共同營造了一個慵懶又溫柔的氣氛。
擬物例子:「陽光也跟著人,它起先伏在窗框旁,後來又蜷縮伏到人的腳旁。對那些閉起的書本,還不斷用鼻子去嗅它。」(也斯《舊書新果》)
作者把在室內流淌的陽光當作成一隻小狗,「伏在窗框」、「伏」以及「用鼻子去嗅」都是小狗會做的動作,把陽光在不同位置轉換的動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

9. 襯托(正襯、反襯)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襯托,亦稱為映襯,可分為正襯(以褒貶色彩相同的事物襯托本體)和反襯(以褒貶色彩不同的事物襯托本體)。
好處:透過相似或相反的事物突出本體,令描繪的事物形象更鮮明。  
正襯例子:「那時我正是「心事當拏雲」的少年時代,常感到自己的不遇和寂寞,卻從不知道那時的爸爸,比我寂寞多了。」(潘步釗《描不下的身影》)
此句以「我」在少年時期因懷才不遇而感到的些許寂寞,襯托出爸爸在「我」的少年時代時,感到的寂寞要厚重得多。寫出爸爸因孩子在叛逆時期,兩人逐漸疏遠的關係,感到寂寞的心情。
反襯例子:「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裹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此詞有兩組反襯。

上片描述了元宵佳節,煙火滿天,燈火通明的熱鬧情景,反襯出那人所在的燈火寥落之處的冷清;

詞中也寫到不同的人,例如帶著香氣,衣著華貴的美女在熱鬧中穿梭而過,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之中,反襯出那人不被世俗的熱鬧所動,沒有加入到人群的熱鬧之中,安守在自己燈火寥落的角落裡,凸顯出那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醒的高潔情懷。
 想學更多襯托手法?即撳:【襯托】正襯|反襯 (句子例子 + 手法意思)

10. 設問

Credit: pexels @Oyla Kobruseva
Credit: pexels @Oyla Kobruseva
設問為自問自答的表達方式,先故意提出疑問,然後自行回答
好處:引起讀者的注意和對問題的思考。
設問例子:「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個性所在。香港的個性呢?有人說她中西交匯,有人說她是個沙漠。是豐腴多彩?還是乾枯苦澀?應該如何描繪她?可惜,從來没有一個心思細密的丹青妙手,為她逼真造像。」(小思《香港故事》)
此節錄透過一系列的問句,想要激發讀者思考什麼才是香港的個性,再用其他人對於香港的看法作為回答,帶出香港在大眾心中的印象可能是「中西交匯」,也可能是「文化沙漠」。

後兩句問句是針對了前面兩個回答再進行提問的,「豐腴多彩」與「中西交匯」對應;「乾枯苦澀」與「文化沙漠」對應。而答句是在回答前面兩種特徵均不是在描述香港,是因為沒有人給香港逼真造像。這組句子想激起大家對於香港形象的思考,也為下文對於香港形象的探討做鋪墊。
想學更多設問手法?即撳: 【設問】定義用法 + 手法意思 + 句子例子

11. 象徵

Credit: pexels @lilartsy
Credit: pexels @lilartsy
象徵,即通過具體形象,去描述與其內涵相近而抽象的事理、事物或感情
好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或事理具體化,啟發讀者的想象,使作品含意更豐富、更富於哲理。
象徵例子:「我把小學畢業文憑,放到書桌的抽屜裏,再出來,老高已經替我僱好了到醫院的車子。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唸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此節錄出現了兩個象徵:一是垂落的夾竹桃,象徵了爸爸的死亡,因為這棵夾竹桃的生命與爸爸之間有聯繫,是爸爸親手栽種的,所以作者會用夾竹桃花的逝去,作為爸爸死亡的象徵。

二是作者的成長,成長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作者運用放在抽屜裏的小學畢業文憑,象徵作者的成長,作者不再是一個小孩子,小學畢業文憑意味著一個求學階段的結束,因此可以象徵作者不再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子。
 想學更多象徵手法?即撳:【象徵】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12. 反復

Credit: unsplash @Patrick Tomasso
Credit: unsplash @Patrick Tomasso
反復,即是刻意重複某句子或詞語至少一次
好處:可以強調主題,加強語氣,以表達強烈的情感。亦能增加結構美,令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反復例子:「好一個安塞腰鼓!」「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劉成章《安塞腰鼓》)
此處運用兩次反復,一個是「百十個腰鼓」,另一個是「隆隆」,前者是為了強調安塞腰鼓的數量之多,後者作為擬聲詞的反復,加強了對腰鼓聲音的描述,強調了腰鼓的聲音之大。
排比與反復雖然同樣含有有重複的要素,但兩者的最低要求、構成元素和目的均有所不同。排比需要有三個或以上相似結構的詞組、分句、段落;而反復,只需要出現兩次或以上同樣的詞語就可形成。
此外,排比是由結構類似、意思相關的短語或者句子構成,並不要求每一個分句都是一模一樣的;反復則是要求同一個詞語在同一個句子或者段落中出現兩次或以上同樣的詞語。而排比目的是在講述一個方面的內容時,可以用更多樣的描述來展現這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呈現出更多不同的情況;反復就是多次強調同一事物或同一表達的重要性。
 想學更多反復手法?即撳:【反復】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13. 引用(明引、暗引)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成語、諺語、典故或別人的話等來表達思想感情,即為引用。如果所引用的是古書中的句子或歷史故事,則可稱之為用典
好處: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種言簡意賅的修辭手法,也令到文章語言凝煉,含蓄典雅。
引用一般分為明引暗引兩種,直接指出說話引文或典故的來源即為明引,一般都會用引號來注明引用的部份;而暗引則不會道出來源,而是會將引文融入自己的文句之中。
明引例子:「原來以為自己這個知識分子,雖有缺點,並無罪惡;但是,經不住社會上根紅苗壯階層的人士天天時時在你耳邊聒噪:『你們知識分子身軀髒,思想臭!』西方人說:『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成為真理。』此話就應在我們身上,積久而成為一種『原罪』感,怎麼改造也沒有用,只有心甘情願地居於『老九』的地位,改造,改造,再改造,直改造得懵懵懂懂。」(季羨林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此段中採用了兩處明引,分别是直接引用了「社會上根紅苗壯階層的人士」的話語,以及「西方人」的一句俗話。「社會上根紅苗壯階層的人士」對知識分子的污衊指責中,「身軀髒」以及「思想臭」均用了較為低俗的語言,以侮辱知識分子,正正反映了在文革期間,所謂「根紅苗壯人士」對於知識分子無盡的折磨以及無端的侮辱。

而第二處引用則指出了這些無端的指責對知識分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本來没有根據的指責污衊,也因為日復一日的宣揚,令這些知識分子也開始自我質疑,擊潰了其精神。這兩項明引,都指出了文革時期,知識分子的處境是如此悲慘,亦反映了文革對於知識分子身心上均構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暗引例子:「我們每天撕一張日曆,日曆越來越薄,快要撕完的時候便不免矍然以驚,驚的是又臨歲晚,假使我們把幾十冊日曆裝為合訂本,那便象徽我們全部的生命,我們一頁一頁地往下扯,該是什麼樣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可是你一共能看見幾次冬盡春來呢?」(梁實秋《談時間》)
引用詩人雪萊的詩句「冬天一到,春天還會遠嗎?」正運用了暗引,原句最廣為人知的解讀是當你經歷了生命的寒冬,復蘇的希望就會在不遠處等著。但是梁實秋先生並無採取這個廣泛使用的引申意思,而是選取了冬去春來,代表著時間流逝的意象,符合自己語境中指出的,時間的流逝會帶走人的生命。與後一句「可是你一共能看見幾次冬盡春來呢?」綜合起來看,就是人生中的時間在不斷地流逝,而生命的時間有限,需要好好珍惜。

14. 反語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反語即是字面上的意思故意與實際想表達的相反,通俗一點説也就是「說反話」的意思。反語又有兩種:反意正說(用正面的語言表達反面意思)和正話反說(以反面的語言表達正面意思)。
好處:可以吸引讀者注意,製造幽默的效果,也揭露了弊端,達到諷刺的效果,以表達強烈不滿或憤慨之情。  
反語正說例子:「中國人是最喜歡請客的一個民族。從搶付車費,搶會鈔,以至於大宴客,沒有一件事不足以表示中國是一個禮讓之邦。」(王力 《請客》)
句中的「禮讓之邦」運用了反語,「禮讓之邦」本身是一個表示讚賞的褒義詞,但是從上文舉出的例子,如「搶付車費」等行為,再結合作者在文章中對於這些行為的看法,可以知道作者對這些行為並非抱著正面的態度。

反語的判定標準就是詞語本身的感情色彩與作者的立場相反,所以「禮讓之邦」在這個語境中為反語。而此句子的真實意思是 :中國人的請客行為其實並非出於禮讓,只是希望透過這種小恩小惠,可以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額外好處,動機不純,並非禮讓的美德,作者正正是諷刺這種利益交換的請客行為。  
正意反說:「中年以後,和『冤家』廝守在一起,彼此欣賞著對方的優點和缺點,這份樂趣,也許更勝於『含飴弄孫』呢!」(琦君《我的另一半》)
作者在此指代的是她的丈夫,從後面句子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與丈夫的相處在她看來,比起與孫子相處更有樂趣,所以她對於與丈夫相處的態度是正面的。

「冤家」這個詞語本為一個貶義詞,代表可恨以及難以相處的人,但作者以「冤家」作為對丈夫的愛稱,證明兩人平日的相處中有歡喜,也有不合心意的,但整體而言還是充滿了愛與樂趣,反映了她和丈夫的關係並非一灘死水,而是動態的、有趣的。

15. 示現

Credit: pexels @Ivan Samkov
Credit: pexels @Ivan Samkov
將不在眼前的事物,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呈現在讀者眼前,即為示現。
好處:可以讓描述對象的形象更具體生動,令讀者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境的感覺,因而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示現例子:「我為父親點起了一根菸,那大概是我少數對於父親還有的生活印象之一,因為,這種時光出現的頻率,隨著父親老去的速度愈來愈高,尤其在他即將離世的前二年,當時,他已經預知自己的死亡即將到訪嗎?我依稀還記得,就在父親離世前幾周,他拉著我的手說著:『丫頭,我就快要可以見到你的姥姥了,我真想她啊!』那一年我十七歲,也知道不過幾年前,透過香港的親友來信轉達姥姥的死訊,父親怎麼就快要見到已然過世的姥姥呢?」(利格拉樂.阿鄔 《夢中的父親》)
作者在當時的時間線中正在做的動作是點燃了一根菸,但下文的描述經已不是即時出現在作者眼前的情景,而是把父親將死前的狀態透過語言及行動的描繪,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既展現了父親垂垂老矣的神態,也展示了父親對於他死去母親的思念,並表達了因為分居兩地,父親已經很久沒有再見到自己母親的遺憾。
想學更多示現手法?即撳:【示現】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16. 雙聲/疊韻

Credit: pexels @Tina Miroshnichenko
Credit: pexels @Tina Miroshnichenko
兩個聲母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即是運用了雙聲;而疊韻則是由兩個韻母相同的字組成詞語。
好處:使聲調和諧,增加語言的節奏感和文字的感染力。
 想學更多雙聲/疊韻手法?即撳:【雙聲|疊韻】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17. 雙關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Credit: pexels @cottonbro
雙關是透過諧音或多義詞,令到語句帶有一明一暗的雙重意思,而暗藏的意思方為主要含意,借表面意思帶出暗藏的意義,兩者互相對應。
好處:可以內斂地表達要說明的道理,亦可以令語言幽默詼諧,增加諷刺意味。
雙關有隱語及諧音雙關兩類。透過運用多義詞,令語句帶有雙重意思即是隱語雙關;而諧音雙關則是用了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
雙關例子 1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無提》)
此詩指出相見的機會十分難得,分別時也難捨難分。又到了東風將歇的晚春天氣,百花凋謝,更讓人傷感。春蠶吐絲結繭後,直到死,絲才吐盡;蠟燭燃燒成灰燼的時候,蠟油才會滴乾。

「絲」正正運用了雙關,表面上是指春蠶到死才會吐盡的絲,實則是以「絲」的諧音「思」,表示對他人的思念十分綿長,到死方可斬斷對那人的思念,寫出了其思念之深切及綿延不斷。
雙關例子 2 :「過去三十多年,如果不是鬧鐘做我的忠臣,我早已變成不早朝的昏君了。三十多年來,鬧鐘指九天為正,指星辰為正,指格林尼治和本初子午線為正,敢於冒殺身之禍而犯顏強諫,其節操,其風骨,實在可以為天下的楷模。而我卻忠佞不分。這樣發展下去,有一天恐怕要變成楚懷王、齊襄王,甚至渝為夏桀、殷紂。」(余光中《我與鬧鐘》)
此句中「忠臣」、「不早朝的昏君」均語帶雙關。「忠臣」表面上是指敢於犯顏強諫,指出君王錯誤的良臣,實則是指出鬧鐘即使強行喚醒主人會造成其憤怒,但依然無所畏懼,每日履行喚醒主人的職責;而「不早朝的昏君」 表面上指的是不上早朝,不理朝政的昏庸君主,實則指的是好睡懶覺,拒絕被鬧鐘叫醒,在應起床的時候依舊昏睡的作者。作者會因為如此的行為而使自己與他人約會遲到,最終對自己的名譽造成不良的影響。
 想學更多雙關手法?即撳:【雙關】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18. 通感

Credit: pexels @Lisa Fotios
Credit: pexels @Lisa Fotios
通感是把原本用於某種感官的詞語,用來描寫屬於另一種感官的事物。
好處:能夠令所描述的事物特質更具體,擴闊讀者的想象。
通感例子:「有一個女同學交了一篇作文,寫的是下雨天,一個人在彈三弦。有幾句,不知道這位女同學的原文是怎樣的,經陶先生潤改後成了這樣:『那濕冷的聲音,濕冷了我的心。』這兩句未見得怎麼好,只是『濕冷了』以形容詞作動詞用,在當時是頗為新鮮的。我一直不忘這件事。我認為這其實是陶光的感覺,並且由此覺得他有點感傷主義。」(汪曾祺《晚翠園曲會》)
「濕冷」一詞運用了通感,本來是用來描述身體上的觸感,但此處卻是用來描寫聽覺上彈三弦的聲音,以及聽到之後的內心感受。此處的描述加深了那種淒清的氛圍,展示了彈三弦時聲音的感染力。
 想學更多通感手法?即撳:【通感】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19. 頂真

Credit: pexels @Pixabay
Credit: pexels @Pixabay
頂真,又名頂針、聯珠,是以上一句的結尾詞語作為後一句的開首,上遞下接。
好處:突出事理之間的連鎖關係,也令句子前後更為連貫緊扣,語氣流暢,增加句子的音律節奏。
頂真例子:「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辭》)
 想學更多頂真手法?即撳:【頂真】聯珠(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20. 層遞

Credit: pexels @Pixabay
Credit: pexels @Pixabay
層遞,是把詞語或句子按事物的輕重、多少、大小、深淺等依次排列。
好處:令內容層層深入,啟發讀者思考,使層次更鮮明,從而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讀者的印象亦會更加深刻。
層遞大致分為遞升(由小至大、低至高、淺至深、少至多、窄至寬、輕至重等順序排列)和遞降(由大至小、高至低、深至淺、多至少、寬至窄、重至輕等順序排列)兩種。
層遞例子:「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此句的語譯為:在我開始宰牛的時候,我所見的是牛的整體;三年之後,我看到的不是牛的整體了。到了今天,我是運用心神來感受牛的結構,而不是用眼睛看了,感官上的感受已經停止了,我乃是用心神來控制行動。

此句中的層遞是,庖丁對於牛的結構的了解日益加深,宰牛的技術也日益精進,可以依靠心神而不需要依靠外在感官,可見牛的結構已經了然於胸。
 想學更多層遞手法?即撳:【層遞】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21. 疊字

Credit: unsplash @vincentvanzalinge
Credit: unsplash @vincentvanzalinge
疊字,即是把兩個相同的字重複使用
好處:可以使句子更有節奏感、音韻和諧,更能渲染氣氛、加強語氣及表達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徵。
疊字例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秋情))
此句意指,我在不停地尋找,但是我只能找到的是,目之所見都是冷清、淒慘、悲戚的氣氛。作者透過七組疊詞,渲染出淒清寥落的氣氛。
 想學更多疊字手法?即撳:【疊字】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22. 呼告

Credit: unsplash @possessedphotography
Credit: unsplash @possessedphotography
在敘述事情時,突然改變了原來的語氣,直接跟想象中的人或物對話或呼喊,即是呼告。
好處:直接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增加感染力,加深讀者的印象。
呼告例子:「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碩鼠》)
透過對碩大的老鼠呼告,表達希望老鼠不要再吃他們的糧食的強烈願望。
 想學更多呼告手法?即撳:【呼告】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23. 摹狀

Credit: pexels @Uzunov Rostislav
Credit: pexels @Uzunov Rostislav
摹狀,是摹寫事物的形狀、情態、顏色、聲音等,令描述對象更加具體生動
好處:令讀者對事物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境」之感,因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摹狀例子:「苦瓜外表的美是難以形容的,它晶潤透明,在陽光中,彷彿是白玉一股,連它長卵形的疣狀突起部分,也長得那麼細緻,觸摸起來清涼滑潤,也是玉的感覺。」(林清玄《白玉盅》)
作者透過視覺描寫了苦瓜晶潤透明的外表,觸覺方面的描寫,則描繪了苦瓜具有清涼觸感的特點,藉以突出苦瓜的細緻美麗。
想學更多摹狀手法?即撳:【摹狀】句子例子|手法意思
由小學開始,我哋喺中文作文、中文閱讀理解上已經學習過唔同嘅修辭手法,但係修辭手法千變萬化,其實係易學難精。希望各位同學喺睇完呢篇修辭手法大全之後,可以多加練習,寫作時更加得心應手,喺 DSE 中文卷一、中文卷二都可以奪得佳績!
--> 個別睇詳細教學:記敍文 | 描寫文 | 抒情文 | 議論文 | 說明文 | 論說文 | 實用文
文靜

文靜

文學奬得主 作家級補習名師獨創寫作萬能KEY絕技 倒模式背文5**真跡印證 超凡教學威力